• 6

M模式和AV模式的真正意含?


abcd69730 wrote:
小弟也有疑問

在什麼條件下要用什麼測光模式??...(恕刪)

相機的測光模式(或者反射式測光表)大概以下列幾個為主:
1. 平均測光
似乎不太常見了,我也沒有這種相機,無法說明。

2. 中央加權測光
中央加權測光應該是中等古老到現代的相機都比較當成預設的測光模式,
好處是將中央範圍的測光結果加權比較大,缺點是加權分佈的範圍通常比主體大,
遇到主體太小、或者逆光的場景,就不敷使用了,需要做曝光補償。

3. 點測光
點測光可以將測光範圍限制在很小的區域來得到精確的測光,
但是需要勤勞一點,配合 zone system 的技巧,
在畫面中的明暗處多測幾處,來決定最終的曝光設定。

4. 分區測光(評量測光)
相機廠商分析許多常見的構圖、場景跟拍照主題,記錄下一些參考值,
當拍照時由各區測得的數據加以比對,找出最可能的場景,
再根據該場景適合的曝光參數去決定曝光值。
缺點是你永遠不知道到底相機的處理器幫你猜測的是不是夠接近。

用哪種模式跟對相機的熟悉度有關,
對我而言,只要不是順光,我就不太信任中央加權,
加上我大多時候只拍正片,精確的曝光是很必要的,
所以只要可能,我都用點測光取得不同亮度的數據來決定。
在點測光的前提下,可以慢慢拍的就搭配 M 模式;
要把握拍照時機的,就 Av 加曝光補償。


abcd69730 wrote:
小弟60D+sigma18-200
常常對焦都對不到,一直重覆對焦
有時都改用手動對焦才能拍

我的器材大多只能手動對焦,自動對焦的問題需要其他有經驗的網友才能回答。

joyhuang wrote:
假設你要拍攝的人站在樹下臉上只有漫射光,但是樹蔭底下衣服卻是深色的,背景則是大太陽下的草皮
如果用AV/TV/A/P模式拍照的時候因為構圖的關係測光點不一定會在人臉上,
如果測光點剛好在臉上當然臉的曝光會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測光點在衣服上,臉通常會過曝 如果測光點在草皮上臉則會不足
這時候如果不管用哪一種測光方式,先取得一個臉部正常曝光的數值之後固定在M模式下
只要不離開那個環境光源 基本上這個曝光值對於臉部都會正常曝光

當然你也可以當測光點對到衣服的時候把曝光補償設為- 測光底對到草皮的時候設為+
但是這樣加加減減不會比固定曝光值來的方便...(恕刪)


廠商聽到你的聲音了, 上述這麼複雜的動作現在全部交由AE-L鍵幫你搞定~
固守A模式的人也不少...
搭配防手震,正好讓低光源下,每個人都像鬼影一樣飄過來飄過去...

還是老話一句,拍照不是打怪,用什麼模式跟等級無關

跟拍出來的是不是自已要的照片才是最重要的吧

手動時代的測光完成後,的確只有全手動去調整光圈快門(M模式)

但是M模式用的也就是那些跟A模式、S模式一樣的概念啊!

先決定自已要的某一個參數時

比如決定要使用大光圈淺景深拍攝(光圈先決),測光表(或人肉測光)得到測光數據後,再自行計算出快門速度

這不就是A模式的概念嗎?

同理可證,要拍攝一個快速移動的物體,或是為了維持安全快門(快門先決),得到測光值後,再自行計算出對應的光圈大小

這就是S模式的概念

只是自行計算這件事,變成相機幫你計算

算的快跟照相等級無關,只跟你數學好不好有關而已

使用自動功能就等於不會拍照嗎?

當然不是,固守一個模式也的確不是一個正常的使用方式

若堅持手動模式,那是不是也要堅持手動對焦呢?

拍照不是在練等級的.....

cohen735 wrote:
目前小弟對M模式的了...(恕刪)


M模式 就是想要手動控制光圈跟快門,其他交給機器
A模式 就是想要手動控制光圈,其他交給機器

什麼時候用M,什麼時候用A,不同的場景拍不同的東西都會有差


我自己的設定是讓ISO Auto.

當我在室外光線充足的時候,我就用A模式
因為室外光線夠,所以快門一定不是問題
通常需要控制的就只有景深

如果室內的時候,我通常就會用M模式
在適度的景深控制下,提升快門(讓機器自己去拉ISO)

如果用A模式的話,快門就會拉不起來,除非ISO變成手動
但是我通常不去調整ISO值

我覺得不需要去硬去琢磨別人的用法或文字上的定義....

當你有一天發現
你用A拍不出來你想要的感覺時,你就會去用M.....
多嘗試多拍不同的東西,就可以慢慢體會各模式的差異


roachc wrote:
沒錯啊!開始有相機時...(恕刪)


開始有相機時,
就是僅有 M 模式,
連內建測光表都沒有,

不是最高境界的人會用嗎?

---

謝大哥的指教
我只是希望少部分網友不要太迷信某一種模式啦

---

聽前輩說

他們小時候有一種[照相]玩具

就是一個小小的紙板相框

內有一張透明紙片

紙上已有影像的負相

小孩就跟賣零嘴的小攤買用黑色布包起來的小相紙

夾進相框一起放在陽光下[曝光][印相]

每個小朋友都只玩一兩次就知道曝光時間[等於現在的快門]要多久了

所以古早時候的小朋友就會用M模式了

---

除了樓上大大講的[曝光鎖]
也還有[直方圖]histogram可參考
再憑經驗加加減減
曝光都不是問題

照片的內容才重要

為什麼都討論這麼少啊


使用M模式不是高等不等的問題,
只是懶得去適應每個廠商都不一樣的測光ALGORITHM......
josephyen wrote:
我並非指所有人。只是...(恕刪)


我說的是你寫的這前後二句

「很多一直用 M 的人對相機的測光系統真的是完全不懂。」
「會用 M 只要對光圈、快門、感光度有基本了解誰都會用。」

但願你看得懂!

很多問句?
代表我高度的疑問!
這樣你懂了嗎?
這還要我解釋?
以下個人的立論為:
假設您不但喜歡攝影且想了解許多觀念及概念.
簡易的來說:
一個是全或半自動控制 - 方便快速,選定某種條件先決,其他相機電腦幫你處理.
一個是 全手動控制 - 一樣一樣慢慢調整,直到拍出你想要的畫面(或拍不出...)

半自動控制是時代進步下的產物,以因應所有人都能簡單上手拍照以外,也能藉由控制某項因素(快門.光圈...等等),既使不太懂照相原理,也拍的出有一般水準的照片.當然懂原理的話更是事半功倍!

全手動控制是你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攝影這一回事的深度,你一定會去摸索跟了解的一條路.

這無關 對錯或是非 ,而是個人的需求及要求為何而已.
一般人只要求拍得清楚就好,不上不下的就買台俗稱"類單眼"的練習練習,中階的高手尋求畫面及機器的要求,大師級的就開展覽去了!
您想怎麼拍? 您想拍什麼? 機器是死的,再爛的機器只要功能正常都能拍出好照片的!

用開車比喻的話就像是AMG版的賓士好了,大部分車主只知道油門就踩就隨便上2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誰跑得過你.但是山路上卻不知道將懸吊調硬,改行車模式,關ABS或其他調整等等讓車跑的更順.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大部分的車主買車不是來飆車是來炫的,因為害怕危險撞車跟沒有那樣的技術(扯遠了...)

不要管什麼模式,了解攝影的原理跟了解自己的相機就沒有什麼模式的困擾了!

(商業行為不適用,因跟錢有關係,您得拍出人家的要求才有錢賺...)

附上一張:
最長只有手動3秒曝光的5年老DC相機,手持無腳架靠在汽車旁,一樣能拍出大光軌,因為我知道台北街頭綠燈大家都用衝的!
畫質不好,光軌不美,又如何? 我拍得很開心啊! 不要被機器拘束了.
您~想拍什麼呢?

keii_soh wrote:
廠商聽到你的聲音了,...(恕刪)


恩~~AE-L的動作通常都是要 測光-->按住AE-L鈕-->構圖-->拍照
由於個人比較懶惰 所以當拍攝主題固定 但是測光系統容易搞迷糊的環境下我會用M模式
這時候只要 構圖-->拍照就好

換到下一個場景再切回AV模式拍個幾張看看....再考慮接下來用哪種模式會比較適合....

以上是個人經驗分享...^_^
joyhuang wrote:
恩~~AE-L的動作通常都是要 測光-->按住AE-L鈕-->構圖-->拍照


小弟的 AE-L 都設成按一下鎖定,再按一下解除。所以流程會是
測光->按一下 AE-L->構圖->拍照->構圖->拍照->構圖->拍照->構圖->拍照->構圖->拍照->構圖->拍照。而且中途都可以更改曝光補償。

換句話說,測光一次後,中間只需要調整曝光補償來隨時控制明暗,單一變數調控很方便,配合 Auto ISO,相機自己會維持在安全快門。若是 M 模式,就變成要自己思考該調整快門、光圈、還是感光度,反應會比較慢。

缺點的話,就是關機再開機又要再測一次光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