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如何拍好照片==第十章==光圈、景深與超焦距


Cudacke Dees wrote:

CoC for dummy.
07 年寫的,
現在剛剛好,
只需要看照片就看出結果的簡單教學.
http://www.dplab.org/deespress/2007-04-06-depth-of-field-for-dummies-chapter-coc/


你好像沒有看清楚問題喔

Nikon D3 感光元件為12.87MP (FF)

Nikon D7000 感光元件1620萬畫素 (APS-C)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powerslide wrote:
你好像沒有看清楚問題...(恕刪)


照片 07 年就拍給你看了, 你自己慢慢看.

Cudacke Dees wrote:
照片 07 年就拍給...(恕刪)


你還是沒有回答問題

完全迴避感光元件密度與輸出尺寸的問題

Nikon D3 感光元件為12.87MP (FF)

Nikon D7000 感光元件1620萬畫素 (APS-C)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郭大爛 wrote:
這個例子說得真是太棒...
一語道破


冼鏡光講話老是像個年輕人一樣躁進,嗆來嗆去。
真是一點都沒有老師應有的穩重


老實說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好的爭論

如果熟悉各種不同片幅的底片放大過程就不會產生這種疑問了

Zesis 之所以定義d/1730的工業標準

目的就是要解決不同尺寸片幅輸出相片景深的計算標準問題

譬如以輸出8X10相片而言

若你使用8x10底片就只要放大一倍 所以coc=0.2mm

但若使用4x5就用放大二倍 coc=0.1mm

使用135底片則要放大七倍 coc=0.029mm

所以coc當然跟片幅有關

對同樣的輸出尺寸而言

片幅越大者放大倍率愈小 coc越大

d/1730就是這樣來的

其目的乃在解決相同輸出尺寸不同片幅底片的景深計算問題

與後者所謂同一底片到大5X7和16X20有什麼不同

係指相同片幅不同放大比率之景深問題

二者乃完全不同之事件,豈可混為一談?

更何談以後者來否定前者存在之意義?

ebrima可能已經習慣活在135的片幅世界裡

完全忽略了這世界上其實還有8x10,4x5,6x6,135,APS等各種不同尺寸的片幅問題

所以才會產生如此荒謬之結論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powerslide wrote:
一,原文所算根據同一輸出尺寸來回算出不同光圈,物距下之景深範圍
二,視丘所問乃對於同一張底片而言(即影像在底片上成相模糊圓已固定)在不同放大倍率下觀看之景深?
二者條件剛好相反
怎麼會有人把它當成是同一件事情來討論哩?

你居然以為景深公式沒辦法用在視丘問題上?????
那你一樓導了半天的景深公式是怎麼回事?
不會是抓個圖就來發教學文吧...
如果是真的,我真他X的是吃飽太閒浪費時間。
ebrima wrote:
你居然以為景深公式沒...(恕刪)


我發覺您中文理解能力很差

一,景深公式是來計算不同光圈,焦距,物距下之景深範圍(放大率已經固定)

 換句話說變數是光圈,焦距,物距

二,視丘所問乃對於同一底片不同放大倍率下觀看之景深?(光圈,焦距,物距已固定)

 換句話變數只有放大率而已


你要用景深公式計算什麼?

連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就貿然發言

只是徒增笑話而已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powerslide wrote:
只要問你一個簡單問題就好了
Nikon D3 感光元件為12.87MP
Nikon D7000 感光元件1620萬畫素
請問你對同一場景使用相同焦長/光圈鏡頭所拍得影像
輸出至相同尺寸之相片
二者景深誰誰淺?
...(恕刪)

1.
焦長f光圈n都一樣,變數只剩下CoC跟對焦距離S。
由景深公式可知S跟CoC都是其值越小,景深越淺。

2.CoC
輸出至相同尺寸時放大率純看片幅,跟像素密度無關。
亦即除以放大率後coc_ff必大於coc_apsc。

3.對焦距離S
你所謂的同一場景語焉不詳,有兩種可能:

3.1.對焦距離一樣,亦即S不變。
既然coc_ff大於coc_apsc,此時ff機景深較深。

3.2.主體/畫面比例一樣
S為(焦長f,主體大小,主體/畫面比例,片幅)的函數
我公式順便給你好了,免得你不會導又不曉得去哪兒抄:S(f,size_obj,p,size_sensor)=f*(1+size_obj/(size_sensor*p))
依式可知片幅越大則S越小,亦即S_ff必小於S_apsc。
雖然coc_ff仍大於coc_apsc,但由於CoC值遠小於S,使S值對景深的影響遠大於CoC,故ff機景深較淺。

4.
你如果真的只是剪剪貼貼,連景深公式都不懂...不好意思,我不愛跟沒料沒誠意的人閒扯。
你想報被吐槽的老鼠冤我無所謂,不過你宣稱問題是這麼的簡單,意思是你也會囉?
既然小P你這麼棒,那就用你那套神奇的CoC觀念來解解看吧,加油。晚安。
ebrima wrote:
1.
焦長f光圈n都一樣,變數只剩下CoC跟對焦距離S。
由景深公式可知S跟CoC都是其值越小,景深越淺。

2.CoC
輸出至相同尺寸時放大率純看片幅,跟像素密度無關。
亦即除以放大率後coc_ff必大於coc_apsc。

3.對焦距離S
你所謂的同一場景語焉不詳,有兩種可能:

3.1.對焦距離一樣,亦即S不變。
既然coc_ff大於coc_apsc,此時ff機景深較深。

3.2.主體/畫面比例一樣
S為(焦長f,主體大小,主體/畫面比例,片幅)的函數
我公式順便給你好了,免得你不會導又不曉得去哪兒抄:S(f,size_obj,p,size_sensor)=f*(1+size_obj/(size_sensor*p))
依式可知片幅越大則S越小,亦即S_ff必小於S_apsc。
雖然coc_ff仍大於coc_apsc,但由於CoC值遠小於S,使S值對景深的影響遠大於CoC,故ff機景深較淺。

4.
你如果真的只是剪剪貼貼,連景深公式都不懂...不好意思,我不愛跟沒料沒誠意的人閒扯。
你想報被吐槽的老鼠冤我無所謂,不過你宣稱問題是這麼的簡單,意思是你也會囉?
既然小P你這麼棒,那就用你那套神奇的CoC觀念來解解看吧,加油。晚安。


殘念

第二點就錯了

後面就不用看了

你如果不懂數位影像放大的原理

請去搜尋LPI(Line per inch)再來回達這個問題

以免貽笑大方

數位輸出僅和感光元件的PPI解析度和輸出影像的LPI有關

沒有人再用片幅放大率來計算了

事實上你也跟本算不出來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ebrima wrote:
我舉個例子說明為何我認為你口中的定義只是個工業標準,你願意的話就參考參考,不願意的話就當是網路嘴砲,看過就算無妨。
...
回過頭來看景深跟CoC:
人眼看最終成像時的CoC直徑,姑且稱作大C;推導景深公式用的變數則不是大C,是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的一個長度值小c。但小c經過沖洗、投影或數位取樣,放大得到的結果就是大C。
既然大C可以靠實驗定出一個長度值來(viewing_distance/125),那我們只要計算底片成像跟輸出後最終成像間的縮放率,就可以把大C的值換算成小c,藉此求得景深。

1. CoC 指的是在成象平面上的模糊圓
您的大 C 還請留著自己慢慢吸

2. viewing_distance/125 不是定義出的標準?
那請問背後的數學推導與根據原理在哪?
您不會說測試一堆白老鼠後發現 viewing_distance/125 大概就是極限, 就能成為定律吧?

3. viewing_distance 本身是變數, 影響最終計算結果
變成拍攝時必需考慮照面將在什麼距離被觀看
為了方便最後自然會套入某一常用的觀看距離
簡化為常數使用後跟直接套用 0.2mm 有什麼分別?

ebrima wrote:
你如果真的只是剪剪貼貼,連景深公式都不懂...不好意思,我不愛跟沒料沒誠意的人閒扯。
...
既然小P你這麼棒,那就用你那套神奇的CoC觀念來解解看吧,加油。晚安。

既然大大您這麼棒, 那就請您說明一下景深與 CoC 觀念吧
有料說不上, 但小弟絕對有誠意
希望有機會能開開眼學習學習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郭大爛 wrote:
冼鏡光講話老是像個年輕人一樣躁進,嗆來嗆去。
真是一點都沒有老師應有的穩重。

郭先生,您已經涉及人身攻擊,請自重。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