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請問大家對「淺景深」與「立體感」的看法?

butthead wrote:
題外話:
因為早年學生時代有一陣子流行過一種3D圖
就是書上有一大堆顏色
然後要你眼睛專注其中兩點
就會出現那個畫面
我試10次不同的圖,還是都只有看到一堆顏色=.=...(恕刪)


這種圖是要錯視著看...不知該怎麼說
總之看到兩點之間再出現一的點(第3點)就成功了
也就是散焦時會看到錯開的兩張圖
再將錯開的兩張圖上的四個點合成3個點
不必看的太近 太近看不易散焦
先說我看樓主照片的感覺,感覺銳化的有點 OVER ,
若不是後製銳化過度,就是機身銳化度調太高了吧?
這樣顯的很不自然。

另外特寫式的淺影深人像,是個很普遍的手法!
單看一張來說→美!
一組圖下來都用同手法→無聊!看來看去就像看同一張…

另外淺景深不代表立體感,以樓主三張照片來說,是個標準的淺景深人像,
但由於缺乏了前景,整體來說沒有空間感,所以並沒有所謂立體感的感覺!

像樓上舉出 HERO 大的照片來說,不但用淺景深突顯出主體,同時前景與背景營造出了空間立體感!
是一張非常成功的照片,而且這樣的照片比較耐看!愈看,就愈有味道…

而特寫式的淺影深人像,其實也很好看,但是「不耐看」!
http://photo.xuite.net/jacky0311
林墩墩 wrote:
我也覺得樓大的是淺景...(恕刪)
這......太強大了......
點一下圖放大看看


立體感可包含很多要素
淺景深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細節的過渡(這一點老鏡的效果遠比現代塑膠鏡片好...)
和光影的的配合...如果有線條或物體構圖的配合更佳


銳利度反而不是重要因素...
「淺景深」與「立體感」是兩種的不同的東西,

通常你去看一些攝影書籍中對立體感的描述是,
「利用光線照射到物體上所形成影調的明暗變化來表現被攝物件的立體感。
只有當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出現黑、灰、白不同影調變化,物體的立體感才最強。」

何謂景深?簡單的說就是當我們對焦完成後,
景物在底片上呈現完全清楚的距離範圍,
也就是『焦點前後清楚的範圍』。
因此景深是「一段距離」,
在這段距離內的物體都應該是清楚的,
通常景深是用來表達「距離感」。

所以由淺景深表現出來的「距離感」跟用光線變化表現出來的「立體感」是不同的東西。
我個人覺得樓主的照片看起來只有「淺景深」並沒有「立體感」,
你的同事會說你的照片看起來「好假」,
我認為是因為拍攝模特兒的時候有補光,
光線照在模特兒臉上及身上沒有產生自然的色調變化,
由於光的方向不自然沒有產生自然的陰影讓人家看了覺得照片「好假」,
如果真正具有「立體感」的照片應該是讓人看了只會覺得「好真實」,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希望能提供樓主參考。
聽了以上各位大大的意見
小弟真是獲益良多

一定要多看多拍多研究
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拍出耐看的照片
showhss wrote:
小弟今年才開始玩人像...(恕刪)


小弟淺見,覺得版大的幾張圖 都呈現了二線性散景。
這在視覺上主體較容易產生干擾吧。
我覺得
這單純是構圖的問題
構圖中被拍攝主體並沒有任何一個接觸點與背景有接觸到
而且背景都離被拍攝主體遠遠的
再說被拍攝主體都只出現上半身以上的畫片面
會被這樣說也沒有辦法

而且這不叫立體感
景深再淺也跟立體感無關
立體感是光與影還有角度與運氣?的完美搭配
才可以在照片中出現立體感
單純的把背景模糊其實不是一個好方法

表現立體感有一個好方法是前側光的光線+從麻豆頭頂+個30~50公分高的高度
拍下麻豆全身照
並且背景必須要有延伸感~從前景延伸到被拍攝物體再延伸到遠景

可謂天時人和地利都要齊全才有機會阿~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所謂的立體感應該是下面連結文章內貼圖所呈現出的感覺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64&t=587333#
沒有立體感~+1 銳過頭再+1

這張是我看過最簡單的立體感第38樓
http://www.wretch.cc/album/some246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