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阿~兩三個星期是有點難,目前這樣算下來,是累積3,4年拍下來的經驗但是如果要算仔細的話,應該是1,2年累積下來的經驗因為第一台Fuji的相機,手動功能並不多,頂多調iso, 白平衡, 多重曝光, 連拍而已是直到後來入手Nikon 5400,手動功能多了許多,所玩出來的(但是構圖很差)當然還要平時多爬文,與多翻雜誌,多與其他朋友交流,交換心得這樣就會進步很大。還有就是,拿到相機,不是等到要拍照的時候才拿來拍現在都數位話了,不用擔心洗底片要錢什麼之類的。平常沒事就拿出來拍拍,玩玩,多多練習拍照,累積經驗才不會遇到大景卻不知道怎麼拍...順便也可以多了解自己手上的相機
光圈越大,拍出來的東西細節會很少就好比拍個近物,如果你把光圈開到最大,就會造成淺景深的效果何謂淺景深?!簡單來說,就是拍攝出主體明顯背景模糊補充一下:其實不一定開大光圈就一定主體明顯背景模糊最主要的還是要看被攝者跟相機以及被攝者跟背景的距離主要還是看景深表比較準(如何看景深表)http://cna.cycu.edu.tw/~486/newpage174.htm
謝謝牙齒痛提供的資料但是現在並不是所有的鏡頭上都寫的這麼清楚而且並不是每個人拍照都還要拿表出來對照看到景,感覺對,快門就要按下去,千萬不能延遲猶豫,很多景就是在猶豫期間而跑掉...(我錯過很多景過...)我前面也有提到,我那三張光圈比較圖,都是在望遠端下拍的,我的kit鏡廣角端因為不能近距離對焦,所以很難拍出淺景深DC要拍淺景深也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例如我那台5400,要拍出淺景深只要打開macro功能,然後拍我想要拍的主題(距離大約5cm上下,廣角端)當然也是要隨機子不同而定,有的最近對焦距離是5cm,有的是10cm還有,也不是所有的景都能用淺景深來拍舉例來說,你要拍一個很壯麗的風景,鏡頭前面沒有其他物品,淺景深在哪?如果鏡頭前面有個物品,後面是壯麗的風景,這時候就可以拍出淺景深了,然後在看看你的景要多深。DC的強項是,"近距離"拍淺景深,但是也是因為近距離,需要靠的很近才容易拍的出來SLR跟DSLR隨鏡頭而異,光圈控制的好,景就散的美。
diowan wrote:另日看看那位大大用圖文,來解釋一下黃金比例之類的構圖結構。這樣下去數位相機區就會熱鬧多了。 數位比較王就有許多構圖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尤其大力推薦 論攝影構圖這篇, 圖文並茂, 淺顯易懂!
*采昕* wrote:謝謝牙齒痛提供的資料但是現在並不是所有的鏡頭上都寫的這麼清楚 目前許多廠家的鏡頭上還是作有景深刻度表,學會如何使用這個刻度對小光圈攝影仍然有幫助。Nikon 近年所生產的鏡頭大多已略去景深刻度,即使是高檔的 AFS 鏡也一樣,我覺得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如你後面所提的,真的要估算景深的時候,還是得慢慢算。不過像 Minolta 的 Dynax 7 有把景深計算器直接內建在機身裡,是相當方便的功能。附帶一提,做風景攝影的時候,鏡身所提供的的景深刻度可以讓你很方便地使用超焦對焦法製造景深『無限長』的效果(實際上當然不是無限長)。當然沒有也是可以的。當然也是要隨機子不同而定,有的最近對焦距離是5cm,有的是10cm還有,也不是所有的景都能用淺景深來拍舉例來說,你要拍一個很壯麗的風景,鏡頭前面沒有其他物品,淺景深在哪?如果鏡頭前面有個物品,後面是壯麗的風景,這時候就可以拍出淺景深了,然後在看看你的景要多深。 嚴格來說一張相片當中只有落在焦平面上的部份是真正清楚的,但實際應用上在焦平面前後會有一個雖然不再焦平面上,但是成像清楚而可以接受的範圍,這段距離即是所謂的景深。因此每一檔光圈在給定的焦距、物距之下都有相對應的景深(模糊圓的因素先略去不談),並不是鏡頭前面有主體、背後模糊才叫做『有景深』。
其實不一定開大光圈就一定主體明顯背景模糊最主要的還是要看被攝者跟相機以及被攝者跟背景的距離主要還是看景深表比較準 我想說的意思是例如拍攝的人物是背靠著一面牆而從正面拍攝或是人物已經站在鏡頭對焦的最遠端不管光圈開到多大背景還是不會散掉目前看來定焦鏡上都會有景深刻度變焦鏡可能因為各焦段景深不同所以才沒有景深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