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任何一個實驗都不能決定一個參考系是絕對的相同。這也被稱為“相對性理論”。
從結果來看,鏡頭的反差再現能力及環境的反差是決定照片品質因素之一,當然還有一重要因素是動態範圍 DR,
動態範圍也可視為一種反差。
光圈影響到鏡頭的光學,例如:球面像差....等,會導致銳利度, 對比的降低及光斑的產生而使得影像品質下降,
除了鏡頭的反差再現能力,照片飽和度也是隨著環境的反差而發生變化
飽和度與反差似乎存在一種關連性
雖然機身設定不同,大概也可看出,有陽光下拍攝有較濃郁的色調
但是要避免陽光直射鏡頭,因鏡筒或鏡片反射所產生的光線後造成畫面灰朦的感覺導致反差降低
軟體後製增加反差可以增加飽和度,但過度時細節層次會損失。
[分享]CANON用的 ZEISS 50mm F1.4 ZE 開箱?!
連此
[開箱文]給CANON用的Carl Zeiss 85/1.4及50/1.4
連此
很多網站測試比較不同廠牌鏡頭 ,隨手一拍 , 疏忽環境的反差是決定照片品質因素之一,
應該在不同反差環境的拍攝,比較能真正知道鏡頭的品質。
光圈是否影響對比?
答案是大部分的鏡頭都不會,對比與鏡片材質和鍍膜材質有關係,一般情況下材質並不會中間密度比較高旁邊比要鬆散,所以我找不到可以證明光圈引響對比的理由
但是樓主題的contax 85/1.4 是特殊的鏡頭 雖然沒使用過 不過他的確有機會改變不同光圈下的對比
飽和度?
雖然文包認為是會影響
但我認為只是因為虛化象被實化的結果,色散在過程中可能被改善
但焦平面上的飽和度一直都沒有改變
而測試上也頗難立的住腳
光圈值非線性 快門值亦然 機身側光也是0.3EV在增減
往往縮光圈看到的比較"暗"的情況是因為要提高進光量,卻沒達到測光表的水準
所以我也不認為會影響
除非色散的程度與飽和度有關係.... 而色散跟對比度的關係我認為距離更遙遠
冼鏡光 wrote:
您忘了最重要的一點:球面像差,它使畫面鬆散、邊緣蔭開、顏色相混、從而降低對比。收小光圈後降低邊緣光線,因此降低球面像差,解像力與對比都會提昇。而且大光圈時的邊緣失光也會降低對比。下面是用一個老50mm f/1.4鏡頭拍攝的結果,兩者都是100%裁切無後製,藍底部份是中央,其它兩者是畫面左下角與右下角;扣除照明的少許差異之後,對比與解像力在f /1.4與f/2之間的差異是很明顯的。...(恕刪)
冼老師出馬,說的話絕對更有份量,鏡頭在開放光圈的球面像差,收縮光圈則讓進光路徑集中在光軸附近,這些都會影響影像的反差與對比,這點我在18樓也有提過,只是好像沒什麼人理我....哈哈。

冼鏡光 wrote:
您忘了最重要的一點:...(恕刪)
對比與解像力在f/1.4與f/2之間的差異是很明顯的,
看到冼老師的影像中f/2 MANUFACTURE BY 紅字飽和度也是較高於f/1.4 。
光圈是否能影響對比?
明不明顯可能與拍攝的環境、機身(數位或正負片Film)、廣角、 長鏡頭及鏡頭廠牌都有關係,還有需注意拍攝時
要維持正確曝光。
拍攝的環境永遠是變動的,為求客觀性 MTF 圖測以標準化圖表拍攝的方式,替代實際環境。
Canon 的MTF圖 ,直的座標是(反差比), 空間頻率線條有分10線/mm 跟30線/mm兩種
10線 /mm 表示 反差比
30線 /mm 表示 解像力
光圈是最大光圈及 F/8。
canon 官網
連此
DAVIDC2924 wrote:
拍攝的環境永遠是變動的,為求客觀性 MTF 圖測以標準化圖表拍攝的方式,替代實際環境。
Canon 的MTF圖 ,直的座標是(反差比), 空間頻率線條有分10線/mm 跟30線/mm兩種
10線 /mm 表示 反差比
30線 /mm 表示 解像力
光圈是最大光圈及 F/8..(恕刪)
補充幾點:
早期廠商會使用拍攝的方式來測量光學鏡頭的MTF表現,使用特殊的乾板底片,將鏡頭焦點設定至無限遠處拍攝。空間頻率線條,每家廠商都有不同的影像哲學,所以也有採用不同空間頻率的,像德系廠商如ZEISS就習慣用10/20/40 lp/mm這三組,而LEICA則多加一條5 lp/mm的測試(5/10/20/40 lp/mm)。
而Four Thirds系統因為片幅小,因此對高放大倍率的影像反差要求會更高,所以像Olympus就改用20/60 lp/mm作為測試基準。
但這些條件對某些鏡頭來說並不見得恰當,像是近攝鏡頭,多半不會設定在無限遠處拍攝,所以近距離的MTF圖表反而比較有參考價值。
現在科技進步,廠商多半已經不用拍攝的方式來測試了,直接將鏡頭裝上測試儀器,透過一些圖形檢視(繞射圖),用電腦來計算MTF。
另外,鏡頭解像力的測量,我認為應該有另一套基準,反差和解像力有關,但意義上仍有不同之處。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