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kerwebstudio wrote:攝影基礎 要拍水花濺起來的瞬間凝結,需要快門高一點,所以方法有提高iso,用閃燈,明白後再去了解前中後各景的展現手法...(恕刪) 水是很好的題材,快門快、中、慢都很有意思。
jill1124 wrote:攝影觀念及技術 我來借版自我反省一下...大學時短暫擁有D40不算還是以柯達Z7590為主長長短短短短長長,的確是很適合我於是到現在我都使用18-300旅遊鏡軟是軟了些... 到剛剛才去看他的MTF... 而且還看不懂 哈哈相機從出社會的雙kit 450D撿到跟600D差不多價格的60D資訊展買到合理價格的70D直到這半年內才換了90D相機可以說越用越好但是這顆頭卻不怎麼長進越來越懶大概也是助長的原因之一以前會去拍一些好玩的,比如說把滴水拍成水球下雨天變成彗星撞地球的感覺現在就抓不到那個fu講白了我大概就是沒技術啦拍的就是自己想拍的,相機就是我記錄的工具而已跟手機同等級 (笑像相機的4種測光模式... 到現在還搞不清楚 (因為沒搞清楚XD)什麼時候使用什麼模式...不過... 還是喜歡按快門
king910079 wrote:我來借版自我反省一下...(恕刪) 喜歡按快門那就是為了好玩,是休閒也是娛樂,玩攝影就這個目的,不用去在意什麼技術的問題。玩的過程如果發現了一些問題,不容易理解的話,可以上論壇來問問,我想大家都會很樂意的幫忙。關於測光模式的部分,容我嘴一下個人淺見。假如我們是用P模式,那麼相機會根據我們構圖的環境,自動測出合理的亮度,然後自動調整快門、光圈和ISO。但有時可能你會覺得光線好像不太對,不是過亮就是過暗,這時候可能就要調整一下測光模式。測光模式大概就是測全畫面、大區域、中區域、小區域這些差別。比如說我們要拍小朋友,但如果背景非常亮,那相機可能會根據背景自動平衡亮度,這樣小朋友那邊就會變得比較暗。反過來也一樣,如果背景太暗,那小朋友那邊就會變得很亮。這時候就應該要調整測光模式,讓測光的區域集中在小朋友那邊,這樣小朋友的亮度就會比較合理。比如說我們要拍小朋友的半身照,那假設小朋友大概佔整個畫面的1/4左右,那大概我們就設定在中型的區域。因為區域是可以移動的,所以我們構圖完成之後,就把測光的區域移到小朋友那邊,這樣小朋友那邊大概就可以得到合理的亮度。如果我們是遠遠拍小朋友的全身照,然後小朋友在構圖中只佔一小部分,那我們就把測光模式調到最小。然後一樣,構完圖之後,把測光的點移到小朋友身上,這樣小朋友就會得到合理的亮度。
jill1124 wrote:...快門快、中、慢都很有意思... 是啊,這就是使用相機變化無窮的樂趣,簡單的基礎設定也可以不簡單啊;同一場景,單單藉由快門.光圈.焦段與焦點設定的變化,就能超越一般肉眼的視覺體驗;找好地點上好腳架就可以玩很久了,不須新穎高檔的器材,因為這是絕大多數相機最基本的功能(卻常被忽略或輕看);若再加上後製合成等等等的變化處理,說不定更可近乎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有不少人"誤解"使用相機(+後製),就是很麻煩又花時間,其實只是拍到照片與拍自己想要的照片之間的差別;時間不是花在"挽救"自己所犯下的愚蠢錯誤之上(覺得爛直接刪掉或跳過就好啦),而是用在構思.實驗與微調;所以外出拍照時不時被"圍觀",因為別人也很好奇,這其貌不揚的鳥地方到底有啥好拍的,竟然可以賴著不走這麼久?嫌"麻煩"?太花時間?這所謂的麻煩才是無窮變化與樂趣之所在;隨便拍拍,多沒意思;
Bello Mondo wrote:是啊,這就是使用相機...(恕刪) 認同你說的,攝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透過不同角度、不同焦段變化、觀察現場光影,框架內創造出想要的題材。(不同天拍攝,兩張圖略有不同)這是我時常經過的一個散步步道,直到有天發現一個有趣的構圖,就記錄下來。現場環境就是這麼無趣透過焦段變化,風力發電像地上長出來的竹子,遠處又像插在家門前的小風車,畫面一整個有趣起來。我把它命名為-竹取公主的家-拍照就是這麼有趣一件事,把眼前想要表現的主題紀錄下來,用手中器材不管是前製還是後製盡力實現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