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需要考濾的問題有2個:
1. 剪裁後像素會否夠用?
夠不夠用,是看用途而定。但像素愈大,通常可能給你剪裁(二次構圖)的空間愈多,如果只是放 fb/IG,由於對像素需求不大,那麼只在恰當的空間下剪裁是沒有問題的。但對於需要大圖輸出(如 圖冊/海報),那麼過分的剪裁會使得像素不夠用,那麼更換焦段以取得乎合的視覺,保留最大的檔案才是正解。
2.焦段的特性:
由於不同焦段的壓縮感不同,就算通過剪裁可以達到相近的視角,但不一定能達到該焦段會有的效果。問題中提到拍人像會不會這樣用,那麼舉個例子,假設使用 20mm 在全幅上拍了一張全身人像,回去剪裁到只有大頭,這樣操作是可以嗎(假設像素夠用)?差別又在那裡?差別就是在於,大頭也好,20mm 的壓縮感還是一樣的,如果你是希望達到常見大頭背景虛化的效果,那麼剪裁是無法達到的。其二,基於焦段的透視感不同,廣角拍人會比較胖(說是廣角,因為剪裁一定是把視角減少),那麼,這點也是無法取代的。所以這樣操作當然可以,只是不是最理想。
但是對於泛焦拍攝(假設像素夠用),特別是風景類的,剪裁(二次構圖)當然是很方便的。
補充:
但一般情況下,回去再剪裁會更好,最少可以精心再構圖。
hillside wrote:
了解一下模糊圓,也許(恕刪)
模糊圓和景深兩回事
只是截切後會維持低焦段的景深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Hayashi-Kiyoshi wrote:確實如此,因為能集中在主體上構圖,所以必要轉換成APSC錄影時,雖視野變窄,但錄影者是跟著主體拍攝的,主體是一直在畫面內。
我是覺得構圖是一個重要的元素,應該是拍照當下決定構圖。事後裁切比較像是事後補救,而且你拍照時也不太可能預想裁切後的大小、這也無法決定構圖。
倒不是說事後裁切不對,算是使用習慣不同吧、就像換鏡頭跟換片幅也不是存在絕對的對錯一樣。
但若是全幅錄影,以影片剪輯軟體後製時,可能因為主體位置較偏,而有部分畫格主體被裁掉的情形。
因為裁切對錄影放大畫面的幫助很大,對拍照幫助沒那麼大。
所以Nikon Z9的12-bit影像可以裁切到2.3X,但拍照並不提供如此的裁切轉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