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了解攝影

你研究那麼多的攝影理論,
也提供很多的攝影相關資料,

我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
就你理解,
究竟是先有理論的想法才去拍照?
還是拍照完成之後,再以理論解釋照片所蘊含的理念?

因為我雖然也知道一些攝影理論,
但是如何將照片與理論兩者融合呢?

在不是"擺拍"的情況下,
只有機會快門,短短瞬間如何將理論融合進去照片畫面之內?
傻呼呼的阿智 wrote:
我的回答是攝影不斷在擴張當中,從錄像.實驗等來看而介定上也越來越模糊,不斷更新各種不同的版本所以回答你這問題對我來說沒有意義。...(恕刪)


我是非學院派,
我拋出一個議題給"樓主"你,要請教:
在現在人人都有手機照相功能的時代,
影像隨手可得,
不像以前,少數人擁有照相機才有發言權,
現在影像的傳達的本質是否已經與以前(底片機時代)不同,有何不同?

上樓 你截了3張電影畫面,反映了你的一部份想法,
這也是影像,與你所探討的照片影像是否有本質的不同?

這是我常思考的問題,想要請教。
chowencheng wrote:這是我常思考的問題,想要請教...(恕刪)

 
所以你的看法是甚麼?
 
你也可問其他人或你自己是怎麼看呢?或許有些問題應該要問你自己不應該把所有問題丟給我,如果真的要交流你也應該把你所體會到的東西拿出來分享再來討論會比較有趣。
 
可能給建議也有限在Mobile01的平台中充滿HCB.F64.器材迷思.糖水照.高度商業宣傳等...像這樣糟糕的地方有可能問有深度或有品質的問題嗎?要找到理想的答案或有趣的見解等都很有限。
 
 
你的問題很大沒辦法回答你,因為對個人而言問題也是答案本身。個人回答還是一樣攝影是某種科技它不斷在進化,它也是某種歷史.哲學.圖像.視覺文化.醫療.藝術等..一方面沒辦法回答也是過去的人寫的論述都很好,也還在體會當中所以才會整理一些資訊和筆記交流。
 
建議
 
其實你的問題在過去有人寫的論述寫得很好或許可以幫到你,你參考。(或其他人的看法或見解等)
 
如果你沒有閱讀原點.原文的能力不行就是從找好的譯者.好譯文.好解析或與人交流開始,林志明.許綺玲.石計生等都很不錯。
 
再來是書.紀錄片(如果找不到人交流就是先從看書.做自己有感覺的研究或其他課程.以自己的生經驗為主)
 
1.
Joseph Benoit Suvee, Invention of Art of Drawing, 1793
 
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記載,西方第一位畫家是希臘的布塔狄思(Butades),12她與愛人分手前夕,將他的輪廓借燭光投影在牆壁上描繪下來。德希達(Derrida,1993)在其《盲人傳略》(Memoirs of the Blind)一書中曾分析法國畫家蘇維(Joseph-Benoit Suvee,1747-1807)所畫的《布塔狄思(繪畫的起源)》(Butades or The Origin of Drawing,如圖 10),德希達指出,畫中布塔狄思與她的愛人兩人之間
的視線根本沒有相對,這彷彿在提醒大家,人們只有在不看的條件下才能描畫。由於在描繪圖形的當下,畫家無法看見他的對象,必然有空隙或延誤產生,因此圖形的完成有賴於記憶。德希達藉此論證:平面藝術起源於被描繪對象的非現存或不可見狀態;從一開始,感知就屬於回憶。當然,我們不要把德希達所謂的記憶侷限在描畫圖形時,從觀察實物到轉向專注於圖面,這兩個動作之間短暫的時間差距。從巨觀的角度看藝術創作,不也是藝術家們對生活記憶的再現嗎?朗格(Langer,1957)曾經用「幻影」(apparition)來形容舞蹈藝術所製造的變幻流動的視覺效果,而這種幻影般的藝術型態究竟想表達什麼,朗格的回答是:一種理念(an idea);一種由情緒、感情,以及生活中過往的主觀經驗所形成的理念。
 
http://cid.ntua.edu.tw/files/%E8%B6%85%E8%B6%8A%E6%84%9F%E7%9F%A5%E7%9A%84%E7%9B%B2%E9%BB%9E.pdf 
2.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1936
3.
明室/La chambre claire/1980
4.
攝影的精神/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how photography has changed our lives/2011
5.
超視覺世界 national geographic/Invisible Worlds/2005/09/22/協和總代理
6.
Magnum Photos
 
https://www.magnumphotos.com/ 

傻呼呼的阿智 wrote:
你的問題很大沒辦法...(恕刪)


感謝分享

做了這麼多的學問
不知是否找到自己想拍什麼了?
傻呼呼的阿智 wrote:


要回答你之前你得...(恕刪)

把簡單的事弄複雜。
最後,你自己不了解攝影。

「2.
攝影這個媒材太不可思議,它很雜包含與繪畫的互文性/觀看方式/建築/時間/空間/觀念/曖昧/紀錄/真實/抽象/哲學/連續性影像/動態影像/科學/醫學/解剖/藝術等,脫離不了攝影為仲介的相關脈絡/起源會推薦哪些/學術/學者/網頁/方法/課程/書籍/關鍵字/軟化文獻等或其他推薦相關專書?」「3.在台灣有類似Jonathan Crary的學者很熱情的去解析/軟化/研究/蒐集相關的視覺經驗/感知/景觀/現代文化/藝術/美學這方面的人嗎?(盡量是淺顯易懂/有關鍵字對比等)Jonathan Crary是很有熱情的學者,他選Kaiserpanorama(德文)/譯魔術幻鏡的觀看者,當書面介紹感知很有道理。你是怎麼學習攝影的呢?平常你關注有趣的網站.作者.資料.資源是?」



光看那三個毫無章法、長篇小說般的問題,只想到「話都說不清楚」的掉書袋之不知所云。
我要是是你的指導教授,一定丟垃圾桶。
傻呼呼的阿智 wrote:


要回答你之前你得...(恕刪)

答不出就反質問?
這樣誰都是大師。

hillside wrote:
答不出就反質問?這...(恕刪)


這就像一些街頭半仙--

"要我給你算命前,先告訴我你的所有過去及背景,我才好告訴你你的過去如何"

還有你的下輩子
傻呼呼的阿智 wrote:“For...(恕刪)


奔赴烏托邦?(第八章-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
 
這必須談到某種像科學家所稱混沌理論的人類版,那就是我們要問的不是這些複雜.重疊.不規則的型體如何構成一個簡單穩定(甚至大規模)的系統,而要這個動態的過程是什麼?-阿帕杜來(arjun-appadurai)<廣義的現代性>。
 
 中譯:卡斯巴·佛烈德利赫,德語: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年-1840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1%E6%96%AF%E5%B8%95%C2%B7%E5%A4%A7%E8%A1%9B%C2%B7%E5%BC%97%E9%9B%B7%E5%BE%B7%E9%87%8C%E5%B8%8C 


《霧海上的旅人》(德語: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1818年)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約於1818年所作的布面油畫作品。

CASPAR DAVID FRIEDRICH | der offizielle Film zur Ausstellung in Hambur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m2sbBBXgc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