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你要先查天氣,光線,然後跋涉到該地,等待,等待,然後拍照。
NGS攝影相關出版品中就提到,有些大景必須花上好幾天,
熟悉當地天候、光線、最佳拍攝位置之後,等待,等待,才能拍出最精彩的一張。
我認為出國旅遊想順便去拍很棒的古老建築物的還是最棒,
辛辛苦苦花錢買飛機票然後帶了超廣去,
為了顧及旅伴跟行程,也沒空等待最好的拍攝時機,
要不雲不漂亮,要不根本陰天,要不光線根本不對,回來硬是用後製軟體把細節催出來,
拍的照片可能還不如買一張明信片漂亮乾淨(前面沒有一堆觀光客)。
圖庫也有很多更棒更乾淨的照片,花幾塊錢就可以用在任何想要用的地方。
當然,「這是我拍的」+「回憶無價」這是絕對沒問題的。
不如這棟樓改成「我不太認同的拍攝主題(純偏見分享)」?
畢竟,攝影怎麼可以沒有偏見,全然客觀?又不是CSI蒐證。
locuscc wrote:
另外有一段是 HIPA 的評審有關篩選相片所講的話:
『...在桂林漓江漁夫清晨點燈捕魚的相片,來自德國的評審 Volker Frenzel 說,
差不多地點角度時間拍攝的相,他在 HIPA已經看過過千張,請大家不要再交了,因為
會被篩掉。...他解釋,作品要被評審看得上眼,首要條件不是構圖精美曝光準確,而
是有「原創性」,前人拍攝過的作品難以勝出。』
二寮日出、灕江挑燈捕魚..確實屢見不鮮,被稱缺乏原創性。
但那張小女孩靠著毛玻璃的照片,那種姿勢眼神,光是日本AV女優在浴室裡也不知拍過幾萬張了,又哪來"原創性"?
你要參加歐美攝影大展,攝影美學的解讀權就在他們手上。
但參加台灣的攝影展,美學的解釋權又轉到本地人手中。
其他地區國家也是如此,但國力資源豐富的國家辦的比賽獎金高,參賽者多,所以"解釋權"好像比別人大、比別人正確,是這樣嗎?
甚麼叫攝影之美?那都是別人在說的,你比較認同哪個是你的事,盡可去追隨,但不用順便攻擊批評不合你口味的。
想當初,塞尚的水彩畫被當代藝術大師批評的一文不值,巴黎藝術學院以他"缺乏藝術天分"拒收入學,如今那些當時顯赫一時的美學大權掌握者都不見了,只有這個眾人嫌的留芳千古。梵谷在世時,他的向日葵畫作一樣不值錢(不會是畫向日葵的人太多了吧?),歷史上這種例子多了去,"歐美大師"看走眼的美學太多了,不用以為他們的觀念就一定對。
藝術觀念、美學觀念一直在改變,各地見解也多所不同,你似乎把歐美攝影評審的觀點當做世上唯一標準了,才會順便批評"沒拍出他們那種味道"的人。
locuscc wrote:
昨天看了一個攝影者...(恕刪)
「最近看了不少台灣本地攝影人拍的照片
看多了頗有倦怠感
原因是雷同性實在太高了」
期待你能推出不同於你批評的、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我相信你行的
因你既然有這麼肯定評論
那百分百有不同的想法
那就去實踐吧!
另
你是看了多少的攝影人的作品?
美術館裏的攝影作品收藏,你都去欣賞了嗎?
隨手取一張(取自攝影展的電子郵件)
這讓你有倦怠感嗎?雷同太多了嗎?

下面這照片是在花蓮七星潭岸邊,一對老夫妻
老公視力也許不是很好~相機螢幕移來移去感覺看不太清楚~看他站在那朝同一角度拍了很久
老婆就靜靜站在一旁等他拍完照,讓我感覺這就是所謂的老夫老妻~夫唱婦隨吧?
於是我向前方走,離他們一段距離並拍了這畫面~也許對其它人來說沒意義~但對當下的我而言~這畫面是感動的

下面這張是我小兒子
在樹林撿了兩顆乾掉的松果,很天真的笑著說:我要撿一顆回家送給姊姊(雖然兩姊弟在家裡整天大戰)
這畫面看在父親眼裡是欣慰的

下面這張是我大女兒,你們覺得她在做什麼呢?
她正在模仿我趴地上拍照的姿勢呢,連按快門的手勢都出來了

locuscc wrote:
另外有一段是 HIPA...(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