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ce.corner wrote:
看了你在三仙台拿高相...(恕刪)
感謝您的回應
我想你確實提到一個重點,那就是「少見多怪」
比方說山珍海外天天吃也是會覺得疲乏的
只要隔壁端來一碗清粥 就會覺得特別清香解膩
台灣的風景台灣人自己看
很多人便覺得沒有什麼特別
其實每個人都很容易接受到跟平常所見不同類型影像的視覺刺激
而比較少人去觀察影像拍攝的手法或是創意角度等等
「大景」是最容易引起大眾注意的影像
就是因為跑山總會碰到白牆 跑海會遇到厚雲下雨
沒有天天火燒雲 不是天天霞光
不是每次都有雲海琉璃...等等
只是換個方向去思考
沒了「出景」就不需要攝影 就沒什麼好記錄的嗎?
我想這關乎到每個人對於影像核心的價值問題
就以您提到三仙台為例
比方說75%的照片都是從遠處拍拱門(日出、日落、星空...)
剩下20%的照片是在橋上任意拍兩側
剩下的5%才是少數人會拍下的特殊視角
從不同角度去發現這個橋跟島嶼的關係
普通人不會感受到這三者的差異
但是有些自己走過一遭
或多拍攝過幾次前95%照片的那些人
才會感受第三種照片的特別
許多人只看照片的成品時都覺得沒什麼困難性
只要有去現場都可以拍得到一樣的照片等等想法..
確實,大部份的影像 也正如同我說的95%影像
都是大眾有拍到就覺得很開心的「標準照片」
或是模仿其他人拍攝而得來
剩下的5%影像 也許是你所說缺乏時間
或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沒有發揮攝影眼去好好探索
越少的時間受限下,經驗/攝影眼的差異會越大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再撰文分享的原因
只要掌握方法 多加練習
簡單的場景 也可以很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