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加個分,你的說明很清楚 ~ ~
to 三月魚:
你的認知是對的,沒有錯誤!
不過EV,是希望我們可以用一種科學的方式去看待曝光,要知道以前沒有數位單眼的時代,照片是不能讓你看過之後,再憑感覺調整的。
拍攝鳥類也是一樣,你沒有先把曝光搞定,就開始拍,很可能唯一你拍到的一張就是過曝的那一張!
拍攝白色的鳥跟拍攝黑色的鳥,EV值我們都是預先調整的,因為大砲裡面的世界,差一隻樹枝,整個光影的狀況就完全不同,而你沒有預先調整好,最後不是爆就是不足。
黑色的鳥兒我們會減一點EV,白色的鳥兒我們會增一點EV,每一部相機到妳手上妳都要不斷的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去使用點測光,最終你就會對於你的測光系統有比較好的掌握!
又像是拍攝晨昏大景,有的時候太陽的完美位置就是只有那幾秒,而你加上GND之後快門掉到1.5秒的情況下,可能根本只有拍攝一張或兩張的機會,這時候你哪來的時間慢慢看LCD再憑感覺去調整EV呢?
所以,還是要多練習EV控制喔!
www.cycliving.com
練習測光與曝光補償算是基本功,除非不想用數位
尤其在反差大的時候,數位的罩門畢露無疑
測光要對哪裡?後製時要對亮部或暗部做曝光修正?
要保留主體的曝光還是保留畫面的細節?
常常就是在"順了姑意逆嫂意"的掙扎中做妥協
買了一年多的DSLR,還是常常在想"減法"
這不只適用於構圖,也適用如何減去反差
以前手工放大的時候,少曝個幾秒還能看到很多原本看不到的暗部細節,多曝幾秒可以看到很多亮部的細節。
一般我都會曝個三張( 手工放大包圍曝光?!),然後在燈下看這三張應該要怎麼遮,才會是我要的表現。
只是這樣一搞,一個下午大概做個五六張就天黑了(大概要曝24張,刻遮罩的時間更久 . . 而且我遮罩的失敗率還挺高的 . . 囧rz)。
真懷念手工放大的年代啊 . . . .
但是現在能把底片處理的好的店家也很少,只能說這個東西真的是日漸凋零了,不過我相信他會日趨專業的,未來好的底掃店,一個縣市一兩家就好了,專門處理這些東西也就夠了。
有機會的話還是可以去參觀或是實際操作一下傳統暗房,會對"曝光"這件事比較敏感一點。
www.cycliving.com
ZeppelinSound wrote:
只能說數位的寬容度相對於底片低太多了
這個說法....似乎不是很正確喔
對負片來說....數位的寬容度或許是比底片來的低
但是對於正片來說....由其是低感光度的正片,就遠比數位來的低了
之前看過一份資料,上面寫說...
低感光度(100度以下)的彩色正片寬容度約為±1/2級
低感光度(100度以下)的彩色負片與黑白片則約為-1/2至+1級
中感光度(1000度以下)的彩色正片約為±1級,
中感光度(1000度以下)的彩色負片與黑白片則約為-1~+2級
以小弟拍了幾年的底片(數位機大約玩有一兩年吧,但現在都只拍低光度的正片)的經驗來說,
數位並不會比底片來的難容易控制,反而更讓我隨心所欲的亂拍


關於數位機、正片及負片寬容度的詳細測定,在對岸的討論版,有很詳細的數值化資料
ㄚ等部落格天地:http://blog.xuite.net/jeffchen767/blog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