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場景..同一角度, 同一光圈, 同一快門, 同一鏡頭, 同一位置, 拍攝同一件物體
最後APS與FF照片的景深完全不一樣,APS是FF裁切
注意底片與APS CCD的景深是一樣的,但是景深是比照片上的景深
因為小片幅APS的照片會放的比較大,比較容易模糊,所以景深淺
另外還有同構圖,APS景深就比較深
因為....如果: 同一場景..同一角度, 同一光圈, 同一快門, 同一鏡頭, 同一位置, 拍攝同一件物體
FF和APS的結果構圖就決對不同...因為 APS截切了...
如果要同構圖...那麼上面的同一XX就不成立了.. APS相機必需比FF相機站得離主體遠... 而只要離主體遠了..景深比較就失去公平性了...
同理....2張完全相同的照片(同一個檔案), 一張用4x6輸出, 一張輸出成20吋....你站在同一點去看...也會覺得景深不同...這樣了解了嗎...因為景深的討論全都用人眼在決定的...人眼對於怎麼樣的點稱為點...點如果被放大了..就不是點了(而變成圓了)...
哇...越講越複雜了... 不知大家了解了嗎


有疑惑的人不妨看看DOFMaster的圖解說明。
因為APS與35mm FF若是要同樣的鏡頭焦距及鏡頭光圈的條件下,
拍攝者必須距離拍攝物更遠方可維持原本的構圖。
根據景深公式計算,像距愈遠,景深距離愈長(景深公式可參考這裏)
所以當然拍攝出來的效果APS的Sensor要比35mm FF景深要來得深。
非必取而不出眾,非全勝而不交兵,緣是萬舉萬當,一戰而定!
jason206 wrote:
從物理上來解釋單純多了, 決定景深不就是只有焦距和光圈嗎? 和投影面積無關吧。
應該有關投影面積, 投影面積在這裏是指感光媒介罷? 或是相機的各系統罷?
jason206 wrote:
dc 景深較深是因為使用了較短焦的鏡頭的關係, 因為感光面積小,又要達到135片幅相近的成像視角, 普遍使用了較短焦的鏡頭。
同樣的當那些大底片相機使用 50mm 鏡頭時也如同 DC 般一樣的結果.
如 6x6 使用 50mm 鏡頭相當於 24mm x 36mm 的 27.32mm
如 4"x5" 使用 50mm 鏡頭相當於 24mm x 36mm 的 14.14mm
而如以 DC 感光元件尺寸 : 1/2.5" (5.76mm x 4.29mm) 景深計算來說, 當
鏡頭實際焦段 : 8.31 mm 拍攝光圈 : F8 對焦點位置 : 3 m
由上而知鏡頭實際焦段 : 8.31 mm 等於鏡頭等效焦段 : 50.03 mm, 所以以下鏡頭等效焦段設為 50.03 mm, 再以鏡頭等效焦段 : 50.03 mm 景深計算.
鏡頭等效焦段 : 50.03 mm 拍攝光圈 : F8 對焦點位置 : 3 m
以上得知無論以鏡頭等效焦段或鏡頭實際焦段景深計算結果是一樣的,而以上 DC 感光元件尺寸 1/2.5" (5.76mm x 4.29mm) 的計算例子可以用 8.31 mm 鏡頭於 24mm x 36mm 或 APS-C 裁切中央的 5.76mm x 4.29mm, 兩者所得一樣.
而以上當 50mm 鏡頭於 6x6 系統上相當於 24mm x 36mm 的 28mm 鏡頭, 而 50mm 鏡頭於 4"x5" 系統上相當 24mm x 36mm 的 14mm 鏡頭, 而 50mm 鏡頭於 DC 感光元件尺寸 1/2.5" (5.76mm x 4.29mm) 上相當 24mm x 36mm 的 300mm 鏡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