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掙扎過
最後其實只是心態上的不同而已
我能體會你的掙扎,但我說了再多也不一定能說服你,就跟當時的我一樣。
心態不同在於,你是要得到一張你自己認為是完成品的"影像"? 還是一張只是由相機決定出來照片?
其實自古底片時期到現在數位時期都是"前期"加"後期"才能得到一張完成品,前期+後期都是自己參予的。
而後者的心態我覺得是拍立得的心態吧?這種照片偶爾會有完成品但大部分看起來我覺得其實是毛片。
前面大大有講了 現在的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與顏色深度離人眼差距還很大,有些甚至比以前底片還差。重點還是要靠軟體演譯,那這個演譯過程是不是自己也要參與呢? 這你自己決定。你可以用 LR 開開看RAW就知道相機未經加工的照片到底是怎樣了.....
最後還是回到說你到是不是要得到你自己認為是完成品的"影像"
而這成品 有可能是你的回憶,也有可能你要交差。
當你需要打包它們並且背負這種責任時,你是不是看待照片和相機的感覺又不一樣了?
到後來你會發現,相機只是一台取得影像的工具之一,它還不是萬能的,沒必要看得太重,很多事情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最後還要澄清一下一般人的誤解,一張完美成品是要完美的前期加完美的後期得到。不要以為後期很厲害可以什麼事都做得到,你沒有在前期拍攝階段就得到好的影像,再厲害的後製還是看得出來瑕疵的。而且熟悉後期作業會增進對顏色、明度的概念及感受,其實後期是很難的,樓主的後期示範對我來說是不及格的
....(到底要抓多少才不會過飽和,這張照片該暗還是該亮,要減對比?加對比?..等等)
不期望說服任何人,很多事還是要靠自己體會....
這些功夫早在底片時期,就已經卯起來弄了阿~
只是我們不知道, 不瞭解, 不熟悉罷了~
而這些功夫, 在數位化時代, 工具變成了PS, LR...等等~
樓主當然可以主張使用相機預設, 不做後製動作,
這在底片時代也是有人做這樣的主張:
構圖一次到位, 不做裁切, 一輩子以這種規範走跳江湖~
這樣主張並沒有錯~
如能有如此堅持在自己的堅持上, 是令人尊敬的!
但攝影有沒有可能都不失誤?!
裁切過後有沒有可能更好?!
撇開這樣的堅持, 如果能讓照片更精練, 更好, 更完美,
那為何不做?
堅持是好的, 是需要毅力的, 是需要信仰的~
但如果抱持這樣的信仰, 卻有天發現,
這信仰可能阻礙你照片有更好的可能,
這堅持到後來發現時, 會令人沮喪和後悔的!
如果樓主的拍攝是紀錄, 紀實, 非創作,
只要不是添加本來沒有的東西進去照片,
或是移除本來存在於照片裡的東西,
其他如加減光, 調對比, 做裁切, 銳利度, 甚至週邊下重等都是允許的~
拍照除了自己開心, 如能有更好的品質產出, 何樂而不為呢~
ps:前提是照片本質也要精進~
glansam wrote:
這些討論 都是學習...(恕刪)最後還要澄清一下一般人的誤解,一張完美成品是要完美的前期加完美的後期得到。不要以為後期很厲害可以什麼事都做得到,你沒有在前期拍攝階段就得到好的影像,再厲害的後製還是看得出來瑕疵的。而且熟悉後期作業會增進對顏色、明度的概念及感受,其實後期是很難的,樓主的後期示範對我來說是不及格的
....(到底要抓多少才不會過飽和,這張照片該暗還是該亮,要減對比?加對比?..等等)
不期望說服任何人,很多事還是要靠自己體會....
非常同意!
我常和朋友說, 後製對於一開始就拍壞的照片頂多就是"雪中送炭"的功能, 而後製對於一張曝光及構圖不錯的照片即使是只動到1-2樣參數也會有"畫龍點睛"之效!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