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重新上圖更新完畢 35mm與APS-C的景深比較~~拍的差原汁原味僅供大家參考景深用..

KAWAINE wrote:
也許很難解釋我們兩個...(恕刪)


不好意思 真要講起來 真的會累死人

自己有空去""骨狗""一下相關文章吧!!!!!

不奉陪了
來去無影 wrote:
不好意思 真要...(恕刪)

我好像開始覺得你只有看到GOOGLE上面所謂的理論
而沒有去思考過,所以才會這麼無言耶
所以我才會說17mm和300mm景深一樣
事實上如果真要像你說的物理上的景深
那我真的覺得17mm和300mm在同樣的距離下,景深是相同的
只不過,因為模糊圓的緣故,讓我們覺得景深不同.
所以,物理上的話,同樣光圈,距離的時候,即使不同焦段,景深也是相同的.

的確,jakyou兄說得沒錯,實際上使用同一隻鏡頭安裝在135以及APS片幅的機身上,只考慮觀景窗內構圖相同,但卻改變了拍照主體與相機之間的距離,影響景深變化的因素也不再只有片幅大小,圖檔上的結果是兩種變數混合的效果。但這用來無法說明【相同的構圖比例下,35mm(底片)的散景比APS-C還來的更淺】的變因。

事實上hata6136兄應該可以再找一台APS-C片幅的底片型SLR(如Canon EOS IX)來比較測試,這樣就能消除CoC不同的問題(比較下CoC可以消去不計),因為底片型的APS-C片幅沒有改變基本設計,CoC是採用和135底片機一樣的基準。

Canon EOS IX
http://www.camerapedia.org/wiki/Canon_IX

我比較好奇的是Nikon D200本身CCD片幅以及CoC的設定,到底是遵循【片幅對角線長度的1/1700】(另一個數字是1/1300),或是採用135底片機一樣的基準呢?下面這個網頁提供了各種數位相機的CoC:

http://www.dofmaster.com/digital_coc.html

根據他的計算,Nikon D200的CoC只有0.020mm.......,傳統底片機則是0.033mm(有例外:Leica使用更小的0.025mm)。兩者差異相當大。D200的CoC數據如果符合現實狀況,那麼在與135底片機兩者比較時,即使構圖相同,D200的景深自然也會因為CoC夠小的因素,而傾向於呈現比較深的景深。

至於比較各焦距鏡頭在相同構圖比例下的景深相同問題,最好在同一片幅系統上測試比較好。
銀牙烈虎兄的說明,小弟覺得怪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與CoC相關的參數」

基本上,傳統對景深的定義,光圈、焦長(視角)與距離跟CoC無關,鏡頭的設計解析度、底片的實際解析度,剩下的就是最重要的「放大」與「沖洗」解析度,以及決定整個景深依據的觀賞距離,這些都與CoC有關

因為,傳統CoC的定義與設定,就是以底片沖洗放大成8x10的照片,於固定距離下檢視,可以分辨的最小單位,舉例來說,如果照片上兩點距離0.1mm為可以辨識的最小距離,則CoC為0.1mm/放大率(底片放大成8x10照片的放大率)

當然,你固定了鏡頭(同一顆)、光圈、焦長、距離,相對也決定了鏡頭的設計解析度,而底片的實際解析度基本上不論(或許說他太小,可以忽略不計),剩下的仍然是嚴重影響CoC的因素,尤其是「放大」

而你的實驗卻將底片成像再經過第二次的裁切放大,基本上,我認為這嚴重影響實驗基礎變因控制


其實我之前不止一次的提到,如果要論景深,在數位時代,是否該重新檢討他的定義
因為最基礎的「放大」問題在數位時代跟底片時代有巨大的不同,數位相片隨時都可以1:1方式瀏覽,分辨率達到100%,且因為CCD/CMOS的解析力越來越高,傳統上還不至於影響CoC的鏡頭設計解析,也慢慢成為會影響CoC的因素之一

在這些因素的交叉影響下,景深還是依據古早的定義嗎?
我是認為該是要改變了,至於如何改變,抱歉,我數學實在不太好,且這個問題爭議頗大
留給高手去解決吧~

但景深的比較,我是覺得,樓主的作法就足夠了,這樣的實驗很簡單,變因也控制得很好(或許只有點距離誤差吧),為什麼?因為要比較的是135與APS的景深,在實務上,同樣的構圖就是他該去控制的,因為這才符合實際作法,而不是硬去比較不同構圖下的景深

如果真要比,DCV上有公式比較,從純數學的方式來得到結果,比起你寫的實做方式,會更有公信力
(公式推導的結果,APS應該比135的景深要淺,因為固定光圈、焦長、距離,剩下的CoC就看放大率,而明顯APS會勝出,CoC越小的景深越淺)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aps 跟 35mm 如果只是要比 同樣構圖比例下的景深 有啥好比?

實體焦距 下去換算就好了啊 幹麻還拍了一些圖 那麼辛苦?


實體焦距70mm+aps=105mm視角 = 實體焦距105mm+35mm篇幅


實體焦距105mm 的景深淺於 實體焦距70mm 這還須比的那麼辛苦嗎?

焦長越長 景深越淺.....................不是嘛?

還需要要比嘛? 比啥? ^^
馬克蘇 wrote:
銀牙烈虎兄的說明,小弟覺得怪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與CoC相關的參數」
基本上,傳統對景深的定義,光圈、焦長(視角)與距離跟CoC無關,鏡頭的設計解析度、底片的實際解析度,剩下的就是最重要的「放大」與「沖洗」解析度,以及決定整個景深依據的觀賞距離,這些都與CoC有關
因為,傳統CoC的定義與設定,就是以底片沖洗放大成8x10的照片,於固定距離下檢視,可以分辨的最小單位,舉例來說,如果照片上兩點距離0.1mm為可以辨識的最小距離,則CoC為0.1mm/放大率(底片放大成8x10照片的放大率)
當然,你固定了鏡頭(同一顆)、光圈、焦長、距離,相對也決定了鏡頭的設計解析度,而底片的實際解析度基本上不論(或許說他太小,可以忽略不計),剩下的仍然是嚴重影響CoC的因素,尤其是「放大」
而你的實驗卻將底片成像再經過第二次的裁切放大,基本上,我認為這嚴重影響實驗基礎變因控制
其實我之前不止一次的提到,如果要論景深,在數位時代,是否該重新檢討他的定義
因為最基礎的「放大」問題在數位時代跟底片時代有巨大的不同,數位相片隨時都可以1:1方式瀏覽,分辨率達到100%,且因為CCD/CMOS的解析力越來越高,傳統上還不至於影響CoC的鏡頭設計解析,也慢慢成為會影響CoC的因素之一
在這些因素的交叉影響下,景深還是依據古早的定義嗎?
我是認為該是要改變了,至於如何改變,抱歉,我數學實在不太好,且這個問題爭議頗大
留給高手去解決吧~
但景深的比較,我是覺得,樓主的作法就足夠了,這樣的實驗很簡單,變因也控制得很好(或許只有點距離誤差吧),為什麼?因為要比較的是135與APS的景深,在實務上,同樣的構圖就是他該去控制的,因為這才符合實際作法,而不是硬去比較不同構圖下的景深
如果真要比,DCV上有公式比較,從純數學的方式來得到結果,比起你寫的實做方式,會更有公信力
(公式推導的結果,APS應該比135的景深要淺,因為固定光圈、焦長、距離,剩下的CoC就看放大率,而明顯APS會勝出,CoC越小的景深越淺)..(恕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64&t=140987&p=4
在這一頁我有提到相同的說法。

是的,馬克蘇兄說得很好,他談到一個重點:放大倍率與觀賞距離。因此在上面的測試中,我建議的做法是要將同視角的照片放大至同一尺寸(4x6或8x10都OK),在同一距離(傳統底片時代,建議觀察距離是25公分或10吋的距離)下觀察,主要的就是因為兩種片幅要放大至同一尺寸,片幅大的放大倍率小,而片幅小的放大倍率不得不提高的原因。所以CoC的確跟放大倍率有關。裁切並非影響變因控制,因為APS本身就是135的格放,以同視角(同構圖來看,必須使用格放),在這樣的條件下,同樣都是底片,CoC直徑相同,135和APS在同尺寸、同視角的條件(在這裡是控制變數)下,因為放大倍率不同,結果景深可能是相同的。所以我在這裡討論的CoC本來就是跟放大率有密切關係的。這方法倒不是我個人的想法,印象中多年前的日本攝影雜誌(可能是ASAHI CAMERA or NIPPON CAMERA)就有同樣的比較。

但CCD這部份我一直都覺得很詭異,所以我建議用這條件去測,如果,實驗結果APS(在這裡是D200)景深還是比較深,可能意味著D200的CoC直徑真的比較小,即使在更高的放大倍率下仍然呈現較為清晰的景深。

數位圖檔可以100%觀察這個特點的確和底片時代的習慣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用高倍率Loupe去觀察底片粒子的構成(在燈台上看片子多半用5-7倍而已),老實說我覺得在螢幕上觀察景深,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因為這顯然也和顯示器的解析度、觀賞倍率有關。

必須說明的一點是,CoC直徑越小,越能承受高倍率的放大。因此CoC直徑越小,放大成同一尺寸時,放大倍率較低,景深會比較深(廣)。從景深推導公式上看,也是如此。



補充一下,關於景深的進階討論,我個人建議可參考這本書:

ISBN 0-9695025-1-6

作者是Harold M. Merklinger,建議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可以買這本專書來研究看看。

小弟和友人曾做過不成文的簡單試驗, 使用400D和5D,使用同一顆鏡頭,相同光圈、快門、距離.
我們以肉眼在螢幕上檢視成相,5D拍出來的畫面比較廣闊,但是它的景深和400D相比,我們看不出差別.

我們不懂艱澀的理論,但就小弟的個人認知, 400D和5D, 在相同的拍攝條件下, 景深相同,只有視角不同.
Linyonsn
銀牙烈虎兄只是單純的po底片與現行nikon D200的比較圖而已...COC就算了吧!(若要精準莫非還要用3次元量鏡尾到底片的高度與D200 CCD的差異???)小弟除了沒有上腳架外其他都跟您建議的是一樣的...至於鏡頭的焦距應該是不會有太大誤差的....我在底片拍完就很仔細的換到D200上(就跪著不動)對焦距離也是用手動.....圖片大小更簡單....底片的數位檔與D200的JPEG都是縮到600X忘了(SORRY請自己換算)

總之可以確定的是用同焦段同樣距離的景深與散景是幾近相同的...頂多就是因為APS-C的X1.5的成像問題而已
而構圖論的話APS-C確定的是 同焦段構圖下...景深較長些

而正片小弟有用投影機投過80寸來看近看...感覺底片感光粒子上似乎是圓圓的顆粒..當然啦這是以富士的RVP50來看的..總之也只是個簡單的比較...萬分感謝您的指教
商業攝影..活動外拍都接..我常在head4混..請搜尋hata6136就好
hata6136 wrote:
底片的數位檔與D200的JPEG都是縮到600X忘了(SORRY請自己換算)...(恕刪)


建議你用同一支鏡頭測試..^^
不好意思想請問幾個問題....
底片掃描完,圖檔尺寸是多少(a x b)?縮放比例和APS一樣.....?
D200是用3,872 x 2,592的圖檔尺寸拍攝的嗎?
感謝馬克蘇兄的支持....拍攝距離上的小誤差是一定有的...雖然我跪著5分鐘不動且換鏡頭要小心不去動到焦距與對焦環但是小晃動是在所難免的....另外COC烈虎銀牙兄有解釋了小弟才疏學淺就略過吧!
商業攝影..活動外拍都接..我常在head4混..請搜尋hata6136就好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