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AINE wrote:
也許很難解釋我們兩個...(恕刪)
不好意思 真要講起來 真的會累死人
自己有空去""骨狗""一下相關文章吧!!!!!
不奉陪了

馬克蘇 wrote:
銀牙烈虎兄的說明,小弟覺得怪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與CoC相關的參數」
基本上,傳統對景深的定義,光圈、焦長(視角)與距離跟CoC無關,鏡頭的設計解析度、底片的實際解析度,剩下的就是最重要的「放大」與「沖洗」解析度,以及決定整個景深依據的觀賞距離,這些都與CoC有關
因為,傳統CoC的定義與設定,就是以底片沖洗放大成8x10的照片,於固定距離下檢視,可以分辨的最小單位,舉例來說,如果照片上兩點距離0.1mm為可以辨識的最小距離,則CoC為0.1mm/放大率(底片放大成8x10照片的放大率)
當然,你固定了鏡頭(同一顆)、光圈、焦長、距離,相對也決定了鏡頭的設計解析度,而底片的實際解析度基本上不論(或許說他太小,可以忽略不計),剩下的仍然是嚴重影響CoC的因素,尤其是「放大」
而你的實驗卻將底片成像再經過第二次的裁切放大,基本上,我認為這嚴重影響實驗基礎變因控制
其實我之前不止一次的提到,如果要論景深,在數位時代,是否該重新檢討他的定義
因為最基礎的「放大」問題在數位時代跟底片時代有巨大的不同,數位相片隨時都可以1:1方式瀏覽,分辨率達到100%,且因為CCD/CMOS的解析力越來越高,傳統上還不至於影響CoC的鏡頭設計解析,也慢慢成為會影響CoC的因素之一
在這些因素的交叉影響下,景深還是依據古早的定義嗎?
我是認為該是要改變了,至於如何改變,抱歉,我數學實在不太好,且這個問題爭議頗大
留給高手去解決吧~
但景深的比較,我是覺得,樓主的作法就足夠了,這樣的實驗很簡單,變因也控制得很好(或許只有點距離誤差吧),為什麼?因為要比較的是135與APS的景深,在實務上,同樣的構圖就是他該去控制的,因為這才符合實際作法,而不是硬去比較不同構圖下的景深
如果真要比,DCV上有公式比較,從純數學的方式來得到結果,比起你寫的實做方式,會更有公信力
(公式推導的結果,APS應該比135的景深要淺,因為固定光圈、焦長、距離,剩下的CoC就看放大率,而明顯APS會勝出,CoC越小的景深越淺)..(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