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續] 個人認為錯誤的焦段換算觀念


Ailio wrote:
焦段換算只是把每個鏡頭換算成 "絕對值" 方便分辨不會混淆

但是實際拍攝 需要的應該是"相對值"

例如 我需要更廣一點 我需要能拍得更遠一點 之類的 來選擇鏡頭

因為即便焦段一樣 光圈快門一樣

不同的機身 不同廠牌的鏡頭 表現出來的也會有落差



這段話感覺有點問題 ...

不明白您說的落差是 ???

roachc wrote:
您意思是:主體在 APS-C 畫面中的的比例比較大?
這我知道!

我的疑問是兩者景深表現如何?
因為兩者模糊圓不同。


恕才疏學淺我只能跟你說完全一樣
數據上的計算驗證還請您慢慢研究再昭告世人 (鞠躬)
Minolta Hi-Matic F
roachc wrote:
D800:
1.用 FF 模式拍,最大模糊圓直徑 = 43.3/1500 = 0.0289
2.用 APS-C 模式拍,最大模糊圓直徑 = 30.1/1500 = 0.0201
3.用 FF 模式拍,裁成 APS-C 模式,最大模糊圓直徑 = 30.1/1500 = 0.0201
D7000:
4.(當然僅能)用 APS-C 模式拍,最大模糊圓直徑 = 30.1/1500 = 0.0201
...(恕刪)


原來攝影是數學....

真累....

但我怎麼在街上看人拍照沒有人手一台計算機啊...那他們都在幹嘛?
www.Anakin.TW
我覺得想的太複雜了

去掉背後的複雜公式,這問題相當單純
片幅小,視野就會窄,同時也能把鏡頭中央的成相給放大

再說簡單一點好了,全幅的鏡頭套用到APS-C,或是M4/3等等
就是可以拍得比較遠,也能把遠方的景物放大,只要知道這樣就夠了

不用去在乎實際上沒有真的放大,實際上是否真的拍得遠
使用起來就是打得比較遠、放的比較大
焦段換算不是絕對,但它的意義就是用“近似視野”的方式去表示

至於景深、透視的差異,我想沒有人會誤解吧?
尤其是景深,不同片幅的景深差異,我想是眾所皆知的事情
不然一堆人也沒必要為了淺景深、寬視野,老喊著想換全幅機身

我個人覺得明明可以拍得更遠,可以把遠處景物拍得更大
卻還要搬出一堆理論說那是錯的,並沒有變大、並不能用幾倍的焦段去看
爭這個這有意義嗎?

你在乎的視眼前的效果,還是背後的龐大理論?

光學上是否定的沒錯
但是焦段換算的結果,只是給你近似視野的參考

其實這就很類似數位變焦(放大)
因為片幅變小了,但是解析度卻不亞於全幅
這樣同等於用更高密度的解析度去截取鏡頭中央的成相

結果就是形同數位變焦(放大)的效果

反過來說,全幅去裁切,也只會相近於APS-C或是M4/3的視野
要論解析度,全幅裁切後,同視野下的尺寸大小
全幅的解析度不一定能同等於小片幅的成果

所以實際上的結論就是
小片幅還是有拍得更遠、把遠方景物拍得更清晰的本事

當然,還有一個變數是鏡頭,鏡頭原始設計的解析度
能不能經得起被小片幅這樣用高畫素去搾取中央的成相
還是個未知數

在一些案例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
小片幅高密度畫素的影像擷取,已經超越了鏡頭本身的原始設計
進而暴露出了過去無法查覺的缺陷
roachc wrote:
我的疑問是兩者景深表現如何?
因為兩者模糊圓不同。

roachc 大您提的除了例一是全幅 CoC 以外
剩下都是 APS-C CoC, 看不出有何不妥

小弟猜想您想要的其實不是景深, 而是散景的擴散 (放大) 程度的比較
例如同樣設定下焦平面後 5m 誰的糢糊直徑比較大
(既然都糢糊, 就談不上景深了)

同理, iceoff 大大連結的網站並不是在計算景深, 比較像背景的糢糊程度
(景深不可能與片幅無關, 而且絕不用考慮背景距離)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Anakin Skywalker wrote:
原來攝影是數學......(恕刪)

您誤會了!

改成這樣說好了:
roachc wrote:
D800:
1.用 FF 模式拍,最大模糊圓直徑 = 採用對角線 43.3
2.用 APS-C 模式拍,最大模糊圓直徑 = 採用對角線 30.1
3.用 FF 模式拍,裁成 APS-C 模式,最大模糊圓直徑 = 採用對角線 30.1
D7000:
4.(當然僅能)用 APS-C 模式拍,最大模糊圓直徑 = 採用對角線 30.1

這樣就沒有計算了,OK?

請問:
同一支鏡頭,在同樣畫素密度的感光元件上,
1. 跟 4. 沒問題,
因為它們的對角線本來就是那個數值(原生長度),

為何 2. 3. 跟 1. 來自同一個感光元件,採計的對角線卻不同?
inunu wrote:
小弟猜想您想要的其實不是景深, 而是散景的擴散 (放大) 程度的比較
例如同樣設定下焦平面後 5m 誰的糢糊直徑比較大...(恕刪)

您說對了!

其實我真正想問清楚的,
是用同一支定焦鏡,相同對焦距離,相同光圈
對著同一張對焦表尺拍照,
D800
1.用 FF 模式拍,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 = ?
2.用 APS-C 模式拍,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 = ?
3.用 FF 模式拍,裁成 APS-C 模式,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 = ?
D7000
4.用 APS-C 模式拍,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 = ?

這四種狀態,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有沒有一樣?

左右邊的清楚範圍就不管了,
因為 APS 的左右邊邊模糊地帶已經被裁掉一些了。
roachc wrote:
其實我真正想問清楚的,
是用同一支定焦鏡,相同對焦距離,相同光圈,
對著同一張對焦表尺拍照,
D800
1.用 FF 模式拍,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 = ?
2.用 APS-C 模式拍,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 = ?
3.用 FF 模式拍,裁成 APS-C 模式,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 = ?
D7000
4.用 APS-C 模式拍,對焦表尺前後清楚的範圍 = ?

原來大大還是在問景深
因為其他條件都固定, 只有 CoC 改變
小弟只好還是填第一個前後範圍比較長 (因為標準相對其他來說較寬鬆)
後面三個前後範圍一樣 (因為同樣縮放比例, 同樣標準)

至於 CoC 與底片對角線/常數的關係
因為小弟從縮放來考量, 所以只考慮照片對映回底片的區域
第2,3例也因此實際有效底片只有 APS-C 尺寸, 跟第4例相同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這篇講了半天又快要變成老主題XD
而且發文的也有一些老面孔XD
過一陣子賣書大師又會來指教....LOL

想想用別種說法來試一下:

1. 常識是 縮圖變銳利 放大變模糊
就是說 縮圖時原本稍模糊的地方有可能變得合焦
極端一點就是縮成一個點 全圖通通都聚焦

2. 數位時代放大有極限(不運算的話) 就是一比一
再大就是馬賽克 通通都是不對焦

以下定距離 照定物 不換鏡頭:

3. FF DSLR的圖 取中間APS大小 放大跟原圖FF比: 景深 放大後變淺才對?! (放大變模糊原理)

4. 不管怎樣 同一鏡頭 照的圖 景深不會變 但是裁切後 印圖秀圖放大縮小會影響景深?

5. 數位時代的標準應該是一比一 因為對焦系統的精確度到達單一像素?

6. 數位放大有一比一極限 所以準焦之處放大還是準 如同人眼看遠處大樓清晰 走近看更清晰...




inunu wrote:
小弟只好還是填第一個前後範圍比較長 (因為標準相對其他來說較寬鬆)
後面三個前後範圍一樣 (因為同樣縮放比例, 同樣標準)

謝謝您!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