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可處惹塵埃

為攝影作一定調,說攝影應該如何如何,再以價錢(不是價值)衡量底片跟數位的優劣,已經落於下乘,或者說是自我局限。

要以不同層級的器材比較優劣,不是不可以,但要以DC拍出可以比美單眼的相片,才比較有說服力。

說老實的,照片祇是普普,作為分享,無可無不可,但作為支持的理據,祇怕力有未及。


fatpig06 wrote: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恕刪)


呵呵~感謝指教.

其實我並不覺得自己拍的很好,文章其實希望強調一種樂在拍照的過程而已啦~也沒想要做為甚麼支持的理據啦~

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很單純:這陣子趕文章出現障礙,滿腦子想東想西逃避問題,做點事情分散精力而已.我記得亞里斯多德說過一句類似的話,人為什麼想尿尿時無法射精,因為器官已經被一種液體充滿,無法在裝填射出其他液體.

因為只是分散精力下的文章,基本上沒花我太多時間,文字對我而言是省力的,所以幾乎沒有做甚麼文字上的潤飾,連引文正卻也不要求了,倒是傳圖這檔是麻煩了點,花了我快兩個小時.

呵呵呵

/h,n wrote:
好棒的文章!看了照片...(恕刪)


我也覺得自己照片挺解毒的~哈哈

再偷偷告訴你一個祕密,裡面摻了些L鏡拍的照片喔~更不用說紅標蔡頭了.

看不出來對不對!!!看不出來吧!!!

呵呵呵

freud0718 wrote:
我也覺得自己照片挺解毒的~哈哈

再偷偷告訴你一個祕密,裡面摻了些L鏡拍的照片喔~更不用說紅標蔡頭了.

看不出來對不對!!!看不出來吧!!!


還好我先看各樓回覆
發現樓主是這種態度
花時間去看正文真是浪費時間

lunarwhisper wrote:
感謝樓主的心得分享 ...(恕刪)

mjohns wrote:
還好我先看各樓回覆發...(恕刪)


呵呵~我的本意只是開個玩笑啦~意思是說:

你看,我手中的L和紅標蔡頭拍出來跟傻瓜差不多,

技術差的很呢~
呵呵呵
由於是攝影新手,對攝影這件事還不是那麼了解
只希望能從影像中得到一點小小的樂趣與成就感...

不過看完整篇文章後,其實還滿感動的,不禁反芻自己一個問題「攝影的本質到底是甚麼?」是器材的追逐、創作、紀錄、還是自high...

感謝樓主分享了這一切,謝謝您!

freud0718 wrote:
基本上我認為.......(恕刪)


"自我感覺良好"不代表不求進步,

小弟反而覺得這是"創作"上十分重要的元素,

若沒有這種元素,我們不會看到這麼多不同風格的藝術
其實我覺得器材應該沒什麼迷思,
跟買車買房一樣有錢的就會想買好一點的,
拍照我是覺得現在很多照片把方法跟目的混在一起,
出去旅遊景點玩拍一堆背景糊掉的照片,
中間對焦的主題只有芝麻綠豆大,
然後國家地理頻道雜誌看太多了,
一直找一些可以複製那種質感的場景,
煙火,夕陽,日出,流水,
這些照片都是一些需要方法的東西,
但是以我的想法這是照片達不到目的的炫技,
其實錄影模式比較好,
人們喜歡看煙火夕陽日出流水,
是因為它的短暫,
真把它留在永恆中,就沒那麼美麗了。
感謝大大的 QA 心得分享, 小弟收獲良多
一點不同的心得也分享一下

freud0718 wrote:
一般而言我建議保留kit鏡,輕便與實用是我支持的主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最低價17-50/f2.8規格的鏡頭應該是B005,價格也在萬元以上,得到的畫質提升卻也很有限,卻相對應的增加許多無謂的體積與重量。

小弟覺得 kit 鏡多偏向過渡性產品 (有人 kit 24-70 f/2.8...)
目前它帶來最大的價值在讓小弟碰壁
進而認知和思考平常使用上有哪裡不足, 如何改善

小弟偏好 high key 作品, 曝光更是優先考量
較大光圈在操作彈性上給予更高的可用快門速度
搭配閃燈在出力調配上也有更多空間
相對的防手震則是給予了更低的可用快門速度
只是很多情況手晃的程度可以接受, 但鏡中人卻已移動模糊

在各種權衡考量之下, 小弟甚至捨棄防手振而去選擇 A09
比起原來的 kit 鏡 (18-105 F/3.5-5.6G VR) 不論體積和重量都十分接近
f/2.8 光圈所給予的拍攝彈性對小弟已遠大於損失掉的焦段彈性
(定焦鏡因完全沒有焦段彈性在使用上較難接受)

至於畫質跟發色, 各鏡頭之間確實小有差別
但透過色彩調控或甚至微調白平衡, 還未感受發色上的問題
條件嚴苛時為了達到想要的曝光, 小弟也很願意加大光圈並攜牲畫質和銳利度

freud0718 wrote:
從技術層面的角度看,反對後製的論點幾乎沒有合宜的立基處,但這樣的論調其實也凸顯出一個更為深刻的期望:攝影者對於終極影像的追求。我們希望一張照片可以自己說故事,希望一張照片不需後製即能有無可挑剔的美感,希望一張照片不需觀賞者的刻意詮釋便能夠直接撼動我們的心靈。

對小弟而言照片跟作品是不同的
拍下來的照片是材料, 給人看的是作品
一張照片在第一時間小弟會依大大說的, 追求怎麼呈現想表達的感覺

但照片與作品不需要永遠是 1:1 的關係
幾個月後小弟可能再回來, 用同一張照片為材料表達別的東西
或者口味變了, 看不慣以前光鮮亮麗的風格
這時後製可以提供更廣泛的應用和更多不同的呈現方式, 帶來更多的彈性與選擇

說到底後不後製是個人自由
因此要說反不反對後製... 其實題目本身有點莫明奇妙

freud0718 wrote:
許多網路上的分享照片,要說是拍的好,不如說是修的好,而拍攝者還傻乎乎的把使用器材po上去。嗯...基本上我用了那些器材還拍這樣會覺得很丟臉。

小弟比較偏向正面思考, 例如料理
同樣的食材人家為什麼煮出來比較好?
哪裡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 自己應該如何改善?

人家確實是用這些設備拍出的照片
然而到作品的過程經過了哪些手法, 哪些巧思
這更是小弟希望學習的

用負面態度看待, 恐怕很難學到什麼東西
這樣在欣賞別人美照之餘也似乎有點浪費時間...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