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如何拍好照片==第十章==光圈、景深與超焦距


powerslide wrote:
你根本沒看懂
還一直往片幅裡鑽
到底是誰對片幅念念不忘啊

我跟人家討論的,是:CoC是否以輸出8X10吋為定義。你的問題不一樣,你連景深公式裏的CoC要怎麼計算都搞不清楚。
powerslide wrote:
滿足?
計算景深有啥好滿足的啊?
鏡頭上不都有景深尺可以參考了
還要計算什麼?
就算你景深算得再厲害
也不擔保你就拍得出好照片來
既然你那麼愛算
就留給你慢慢去算好了(恕刪)

算這個本來就沒什麼了不起,觀念清楚才重要。你熱心分享是很了不起的,但有錯就是有錯,幹嘛別人一講就恨成這樣?
我說過,用BlurDisk來求景深不是不可以,但你的CoC觀念錯誤,BlurDisk也只搞懂一半,所以不管你再怎麼罵東罵西,仍心知肚明自己算不出來,色厲內茬地拿著底片相片間放大率就想混過去,何必呢?
如果你的CoC值真可以算出5X7跟16X20的景深,那你就拿來跟你最愛的景深表尺比較看看嘛,算對了到時我必定鄭重跟你道歉。不過恕我直言,那是不可能的XD
ebrima wrote:
我跟人家討論的,是:CoC是否以輸出8X10吋為定義。你的問題不一樣,你連景深公式裏的CoC要怎麼計算都搞不清楚。


你還真像個女人反反覆覆啊

我一開始用的就是8x10

您不滿意

那我直接改用鏡頭成像點來說明

你又有話說

你還真不容易滿足啊

ebrima wrote:
算這個本來就沒什麼了不起,觀念清楚才重要。你熱心分享是很了不起的,但有錯就是有錯,幹嘛別人一講就恨成這樣?
我說過,用BlurDisk來求景深不是不可以,但你的CoC觀念錯誤,BlurDisk也只搞懂一半,所以不管你再怎麼罵東罵西,仍心知肚明自己算不出來,色厲內茬地拿著底片相片間放大率就想混過去,何必呢?
如果你的CoC值真可以算出5X7跟16X20的景深,那你就拿來跟你最愛的景深表尺比較看看嘛,算對了到時我必定鄭重跟你道歉。不過恕我直言,那是不可能的XD


殘念

混過去?

不知道是誰拼命地想混過去啊

連DOF對CoC偏微分講了半天都算不出來

還要扯什麼景深?

至於景深表尺

我看您是不會用吧

才會拿5X7跟16X20的景深來說嘴吧!

不過這也不重要

反正你算了半天

也沒實際輸出過

不知你的CoC到數位輸出後又是另外一回事

你這麼愛算,就讓你慢慢算

到時可別說我沒告訴過你啊

你算了半天的CoC還比不上數位輸出的LPI解析度來得關鍵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ebrima wrote:
你這傢伙,我去年在另一串文酸這說法酸了好幾天也不見有回應,現在才害我下班後打一堆字XD

唉!您這位先生真的應該靜下來多讀點書了。知識和學問是經過科學界同儕反複驗證才會出版、寫入教科書,而不是自己關起門來用尖酸刻薄的話、加上放言高論就可以達到目的的。很抱歉害您下班打那麼多字,上篇回文是提醒您、指出您的論點有誤,而且看在您還知道點東西,在需要時提供您一點正確資訊的。但從您這篇回文看來,實在是有點失望,很懷疑您從論文指導教授處學到了什麼是做研究的真諦、追求知識的執著、和理論的嚴謹,實在爲他(或她)感到悲哀。當然,如果沒寫過學術或學位論文,那又另當別論了。不過,不坐井觀天是追求知識的不二法門。

附帶提一下:爲了避免無謂的爭執而且時間保貴,本人對不尊重他人和不尊重知識的人或文章是一概不理會的。

冼鏡光 wrote:
唉!您這位先生真的應該靜下來多讀點書了。知識和學問是經過科學界同儕反複驗證才會出版、寫入教科書,而不是自己關起門來用尖酸刻薄的話、加上放言高論就可以達到目的的。很抱歉害您下班打那麼多字,上篇回文是提醒您、指出您的論點有誤,而且看在您還知道點東西,在需要時提供您一點正確資訊的。但從您這篇回文看來,實在是有點失望,很懷疑您從論文指導教授處學到了什麼是做研究的真諦、追求知識的執著、和理論的嚴謹,實在爲他(或她)感到悲哀。當然,如果沒寫過學術或學位論文,那又另當別論了。不過,不坐井觀天是追求知識的不二法門。

多謝您看在我還知道點東西,在需要時提供我一點正確資訊 XD
既然如此,那就麻煩您高抬貴手,指點一下哪本教科書哪個段落說過"8X10吋"或"片幅"是CoC定義的一部分,好歹把那段原文貼上來,讓討論或研讀有個根據。
另外,要探討科學問題請就事論事,不必開口閉口為誰悲哀、誰該唸書之類的,我學的是機械工程,您教的是計算機,單就光學工程方面而言都只是為興趣而唸,程度雖可能有落差,但彼此恐怕都稱不上專業,那麼要斷言某項讀書心得就是學術見解,倒也不是任一個人說了就算。

ebrima wrote:
既然如此,那就麻煩您高抬貴手,指點一下哪本教科書哪個段落說過"8X10吋"或"片幅"是CoC定義的一部分,好歹把那段原文貼上來,讓討論或研讀有個根據。

因為CoC定義是一個古典、不再有進一步研究的課題,上次已經提過請您去找1950年代到1970年代早期的書,難道跑一趟圖書館有那麼困難?下面就是一本從德文譯成英文的名著,請自己看:

H. M. Brandt, The Photographic Lens,The Focal Press,1968(德文版1956),pp. 42-49(特別是p. 45中央)

這是簡單的入門書,沒有完整的理論,但淺到有普通光學知識的人都應該看得懂。書是要自己看、而不是要別人quote給您的。再給一本簡單的書:

Rudolf Kingslake,Lenses in Photography,Barnes and Company,1963(p. 84至少告訴您CoC是怎麼來的,雖然不很完整)

ebrima wrote:
另外,要探討科學問題請就事論事,不必開口閉口為誰悲哀、誰該唸書之類的

我說的是實話,就事論事,您的論文指導教授看到您在此地出言不遜,而且自己不會搜尋(至少這是最基本的做學問方法)、硬是把有(或是不知道)的東西說成不存在並且是他人的錯,我不相信他不會(為您)感到悲哀。坦白說,如果您是我的MS或PhD學生,我會慚愧到無地自容。

另外,如果您好好唸過攝影光學的書,就不有此CoC的謬論。

ebrima wrote:
我學的是機械工程,您教的是計算機,單就光學工程方面而言都只是為興趣而唸,程度雖可能有落差,但彼此恐怕都稱不上專業。

這就大錯特錯了。對知識的認知只有對與錯,和唸什麼系無關,而且您根本就分不清專業(professional)和職業(profession)之間的差異。專業是指對某一行業知識的專精,有此知識或學問的人未必靠它吃飯(職業),而且專業知識未必比靠它為生的人差;另一方面,職業是靠某種知識或技能吃飯,並不表示專業程度有多高。所以,此地談的CoC是專業(攝影光學)知識,和是否是攝影師無關,您不妨找若干職業攝影師,看有少人了解CoC。

另外,您對本人的背景、學過些什麼技能、修過什麼課、做過什麼事、有什麼作品都不了解,怎麼就可以斷言我懂什麼又不懂什麼?您從來沒看過我吃飯睡覺,難道我就不必吃飯不必睡覺,可以成仙?再說,這個版上其它人不出來反駁您的謬論,難道他們就不懂(因為不專業)?您不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有點奇怪?

ebrima wrote:
那麼要斷言某項讀書心得就是學術見解,倒也不是任一個人說了就算。

很簡單,說得對的人(不論他是誰、縱使是小學生)就算,說得不對的人(縱使是天王老子)就不算。不論如何,不懂的東西多聽、多想、多看好書、多請教別人,但就是要少開尊口免得出洋相、被人看不起。

很抱歉,最近很忙,不再回文了,請多讀書。
冼鏡光 wrote:
因為CoC定義是一個古典、不再有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恕刪

1.推導景深公式時,靠的純粹是幾何數學式跟高斯公式,裏面的CoC就只是個長度值,從頭到尾沒用到8X10或片幅。
2.應用景深公式時,要先決定焦長,光圈值,對焦距離,CoC這四個變數,前三者是純光學的,只有CoC跟底片相片間放大率有關,必須靠(人眼測試值/放大率)求得。
3.放大率被約定為以8X10吋照片為準,鏡頭上的景深表尺和所謂的CoC=片幅/常數應運而生。

有趣的是,你光從應用面(就是光抄公式的意思啦)就認定這叫CoC定義,也難怪會因此出現5X7跟16X20景深既相同又不同這種互相矛盾的答案。把不用功念書的結果誇稱為科學同僚的智慧結晶,這種"放大率"可了不起哪^^

您書是怎麼唸成這樣的我沒興趣探討,但以往你回答問題時,居然出現什麼8X10才是正常的觀賞方式,或者EV值的意思代表現場亮度等等滑稽的說法,無視景深公式或EV等式背後的物理原因,實在很難讓人相信在這方面您稱得上專業。
冼鏡光 wrote:
很簡單,說得對的人(不論他是誰、縱使是小學生)就算,說得不對的人(縱使是天王老子)就不算。不論如何,不懂的東西多聽、多想、多看好書、多請教別人,但就是要少開尊口免得出洋相、被人看不起。

誰對誰錯要看論證。您光抄個公式丟本老書,卻避談您所謂的科學定義有啥實際推演過程,誰知道你的理解是對是錯啊?
真正唸過書的人基本上懶得理你,但你老兄的影響力顯然大過學習或自省能力,一碰到用腦思考的質疑者就打高空,抖些要人回家唸書的鬼話,吃吃別人恩師的豆腐XD,接著拍拍屁股走人繼續當大師去...這種討論法對打書可能有用,自稱專業則未免太往自己臉上貼金。

冼鏡光 wrote:
很抱歉,最近很忙,不再回文了,請多讀書。

不要緊,我也厭煩這套對牛彈琴SOP了,很高興我們不用一再浪費彼此時間。
0.2mm --- 這是大家的共識, 所以就不用閒扯蛋了.

0.029mm 哪來的?

根據某 P 的文,

powerslide wrote:
乃人眼辨識率有限之緣故,以觀測者距離一張8"x10" 大小的相片25cm時,其可以清楚辨識的小點,我們稱之為模糊圓(Circle of Confusion),經實驗之結果,約為直徑 0.2mm,而此點對比到感光裝置尺寸 (35mm/APS-C/...etc) 大小時,其縮小後的大小即為 CoC (35mm 比 8"x10" 長度小約7倍,所以 CoC=0.2mm/7=0.029。


0.029mm = 0.2mm/7,
這 7 哪來的?
底片放大到 8x10 大約 7 倍來的,
然後接下來再把這個數字套入某 P 長篇 "公式" 論, 一小票的計算之後算出景深範圍.


所以如果要比在其他變數都一樣,
只有照片大小不同的情況下,
5X7 跟 16x20 哪個景深淺,
而且還真的要扯些什麼公式, 找麻煩的算來算去的話,
對於一個還需要去理解的人來說, 正確的邏輯思考要從,

0.2mm --- 這是大家的共識, 所以就不用閒扯蛋了,

接下來 0.2mm/4.94, 因為底片放大到 5x7 大約 4.94 倍,
然後接下來再把這個數字套入某 P 長篇 "公式" 論, 一小票的計算之後算出 5x7 照片的景深範圍.

在接下來 0.2/14.11, 因為底便放大到 16.20 大約 14.11 倍,
然後接下來再把這個數字套入某 P 長篇 "公式" 論, 一小票的計算之後算出 16x20 照片的景深範圍.

然後兩個的景深為一比, 誰深誰淺,
這是對於一個還需要去看公式去理解的人所需要的邏輯思考.

當然如果如果早就不用閒扯蛋公式, 因為早就理解原由,
那就直接 16x20 > 8x10 > 5x7,
所以景深是 5x7 > 8x10 > 16x20 就可以了,
其他差差圈圈的就閒扯蛋就免了,
不用脫褲字放屁還去這乘一下, 那根 0.2mm 比一下的.
Cudacke Dees wrote:
0.029mm = 0.2mm/7,
這 7 哪來的?
底片放大到 8x10 大約 7 倍來的,
然後接下來再把這個數字套入某 P 長篇 "公式" 論, 一小票的計算之後算出景深範圍.


所以如果要比在其他變數都一樣,
只有照片大小不同的情況下,
5X7 跟 16x20 哪個景深淺,
而且還真的要扯些什麼公式, 找麻煩的算來算去的話,
對於一個還需要去理解的人來說, 正確的邏輯思考要從,

0.2mm --- 這是大家的共識, 所以就不用閒扯蛋了,

接下來 0.2mm/4.94, 因為底片放大到 5x7 大約 4.94 倍,
然後接下來再把這個數字套入某 P 長篇 "公式" 論, 一小票的計算之後算出 5x7 照片的景深範圍.

在接下來 0.2/14.11, 因為底便放大到 16.20 大約 14.11 倍,
然後接下來再把這個數字套入某 P 長篇 "公式" 論, 一小票的計算之後算出 16x20 照片的景深範圍.

然後兩個的景深為一比, 誰深誰淺,
這是對於一個還需要去看公式去理解的人所需要的邏輯思考.

當然如果如果早就不用閒扯蛋公式, 因為早就理解原由,
那就直接 16x20 > 8x10 > 5x7,
所以景深是 5x7 > 8x10 > 16x20 就可以了,
其他差差圈圈的就閒扯蛋就免了,
不用脫褲字放屁還去這乘一下, 那根 0.2mm 比一下的.


看來某人的邏輯很有問題

一,原文所算根據同一輸出尺寸來回算出不同光圈,物距下之景深範圍

二,視丘所問乃對於同一張底片而言(即影像在底片上成相模糊圓已固定)在不同放大倍率下觀看之景深?

二者條件剛好相反

怎麼會有人把它當成是同一件事情來討論哩?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ebrima wrote:
人眼看最終成像時的CoC直徑,姑且稱作大C;推導景深公式用的變數則不是大C,是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的一個長度值小c。但小c經過沖洗、投影或數位取樣,放大得到的結果就是大C。
既然大C可以靠實驗定出一個長度值來(viewing_distance/125),那我們只要計算底片成像跟輸出後最終成像間的縮放率,就可以把大C的值換算成小c,藉此求得景深。
所以,真正影響景深和CoC的要素其實是縮放率,片幅/某常數不過是固定相片尺寸才適用的簡化版...若因此誤認CoC靠片幅來"定義",反過來以為只有相片大小一樣時才能比較景深,這樣的觀念是有問題的...正如同物理學上一直都是F=ma,沒理由為了"同密度"這種工業標準,就倒果為因地堅持加速度是由體積來決定。


別的不提

只要問你一個簡單問題就好了

Nikon D3 感光元件為12.87MP

Nikon D7000 感光元件1620萬畫素

請問你對同一場景使用相同焦長/光圈鏡頭所拍得影像

輸出至相同尺寸之相片

二者景深誰誰淺?

為什麼?

並請證明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