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您對攝影的態度是著重器材.技巧.作品?

liu7 wrote:
每一個人對攝影都有不...(恕刪)

O MY GOOD 我這自我解嘲之言 你也可以抓著一群人一起對號入座......
benjamin_fang wrote:
同感. 教與學的氣氛...(恕刪)


我倒覺得..會發文章..懂得來這邊問問題的人..
基本能力應該有..Mobile01就等於一個大圖書館
進了圖書館..看了教學手冊..就應該會利用..要不然怎麼發文..
如果想教老師問題..就應該去搜尋圖書館..了解一些基本知識..

同樣的事情..學生不認真聽..一直發問同樣的問題..
每天一次..每個月一次..同班但不同學生一直問..這樣老師也會煩..

其實事情多方面..有很多解釋方法..每個人觀點不同罷了..

peace
welcome my 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weizilla/
對我來說沒什態度不態度的.攝影能留著生活的回憶,能讓我自己知道沒有白活.哪怕是路邊的花花草草,家人朋友開懷的笑臉....甚至是給客戶確認用的公司產品照片,幾年後看到照片心情又不一樣.如果還有能力買新的器材慰勞自己工作的辛勞,又何嘗不是好事?
畢竟攝影對我我來說不是種責任,能放開心胸的去拍,去欣賞和學習別人的作品是快樂的事.....就算大奶妹拍的好看我也要按個加分
網路論壇是個多元的言論平台.今天拋出一個議題.旨在讓參與這發表各自不同的觀點與意見.網羅各方面的對攝影的態度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都應該都與以尊重.但有些人硬是將不同立場的言論.視為反對自己而攻擊對方.連文字內容都沒完全去斟酌.就斷章取義的情緒性攻擊對方.這也是最近常有的現象.希望大家在堅持自己的立場下也尊重他人的主張.而二元論也充斥著01這個論壇.常有堅持傳統底片就被視為反對數位.被苦苦追殺.....
想著重器材只要口袋夠深,想著重技巧,可要腦袋夠好,想著重作品,可要前兩項都強.
300leex wrote:
對我來說沒什態度不態...(恕刪)

沒有態度也是一種態度.視攝影為工作之餘的娛樂.輕鬆拍也態度之一不是嗎?器材技巧作品三元素若都沒有.算是攝影嗎?
不知道板大有沒有看過這次David LaChapelle在台北的攝影展呢
"您對攝影的態度是著重器材.技巧.作品?"
答案當然是做品
現在數位攝影有了強大的工具 我覺得並不會讓一個好作品的誕生變簡單
只是讓人更能把腦海中的畫面傳達出來
攝影本身不就是將腦海中的畫面捕捉下來嗎 (除非你攝影只是按快門沒想法)

就像音樂一樣 各種電子設備年年更新 但並不代表一首好歌會變得更容易做
只是讓你有更多方式去詮釋你想要表達的罷了

當然 對我來說 咩正奶大敢露的"圖片" 根本不算是"攝影作品" 不需要拿橘子跟蘋果比
有點感想,要真的玩攝影,就應該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不管放在01也好,flickr也好,無名也好,一旦在意票數啊,回應數,或觀看者的反應之類的,
拍照時就有點商業攝影的心態了(牛奶要大瓶,水溝要深,鳥蟲花越稀有越清楚越好,皮膚越粉越好,
風景動態範圍越高越好,EXIF裡的機種越強越好,光圈數值越小越好......)

小弟(吾?)踏入商業攝影(就是拍照賺錢)有幾年了,心態上已經很難切割(為自己拍?為別人眼光拍?)

像渡邊謙那樣,帶著40D kit,連保護鏡都沒裝,划船去拍風景,開全自動,拍完連LCD都不看,
是有點講到心坎裡

有時候在百貨公司裡看到有人掛著單眼陪女朋友試衣服,或是在動物園夜行館看到有人對著玻璃打閃光燈,
或是嚴謹的廟會儀式中在所有人面前穿著內衣架著大腳架拍照,吾也不知道他們對攝影的態度著重的是什麼?

注重器材所以相機隨身不離?
注重技巧所以不畏玻璃反光?
注重作品所以不管拍攝過程?


以前女王曾經送很小的朋友一台數位相機,一兩百萬左右畫素,很舊的機種。
那是那個小朋友第一次拿到數位相機這種東西。

要回答樓主的問題,觀察那個小朋友就對了。

目前對我而言 我卻覺得是紀錄生活的每一件事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說看到事物的表象.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說透過表象看到了本質.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是從本質又聯想到發展出的事物.

古人有云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是庸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是俗人,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才是智者。山山水水糾纏到最後究竟孰是孰非沒有定論,只是那條線也跳來跳去不見了蹤影。還是佛祖的訓誡能指點迷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中有佛法何必有佛珠?這就像辯證法的否定--肯定---否定每一次否定都是前進一個境界。
藉青原禪師的分疏來理解生活與佛法的關係,我們可以這麼區分: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時:生活與修行合一,在生活中感受到修行的需要。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時:生活與修行不合一,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時:生活與修行合一,在生活中修行。
順著這樣的思路,很自然會理解到:「生活與修行不合一」不夠好,因為生活和修行隔離開來,生活中就無法因佛法而改善,而修行也會因為離開生活而失去真實感受以致於缺乏持續進行的動機。所以「在生活中修行」才是正確的修學方式。這樣的理解應無誤失。只是,我們現在進行的生活與修行不隔,是第一階段的還是第三階段的「合一」?
第三階段的合一,是已經掌握修行要旨,能從生活人事物境的煩惱中汲取反省的素材,充分地化為成長的養分。到這階段,已能就著當下的煩惱轉化成菩提,確實是「煩惱即菩提」、確實能「活在當下」。第一階段雖也是「煩惱即菩提」,菩提就在煩惱中,卻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沒有第二階段的訓練過程,如何能從第一階段跨越到第三階段?沒有先從尋常生活切割出一些時間和空間來進行修行練習,沒有在與生活隔離的反省中思惟演練,所謂的「在生活中修行」不會是第三階段,只會是第一階段。中間的功夫過程驟然割捨,便會把極平常而實極高妙的境界,與稀鬆輕易的當下樂趣,誤會為同一層次,於是模糊了修學層次的辨識,錯過了用功下手的入處。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