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關于安全快門與篇幅的迷思~ 歡迎大家參與~

老椅子 wrote:
所以我才會假設性的把FF所得結果以1/1.6裁切....

此時快門速度所造成的影響應該是十分接近


但是假若是經由APS-C退後幾步去取的相同視角的方式..那肯定就如同您所述APS-C需將快門速度加快1.6倍
因為實際焦距是真的被拉長了

不過...也只是純屬猜想....手上也沒機器去體驗實際狀況


所以個人覺得在討論這個要不要乘上1.6的問題時要先確認條件
1‧以站在"相同的取景位置"不動為前題(但看到的視角會不同)
2‧以要取得"相同視角"為前題(但取景的位置會不同)

感覺上,狀況一的時後不需乘1.6
狀況二要乘上1.6
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zhaohua 相簿http://www.flickr.com/photos/zhaohua/sets/
zhaohua wrote:
所以個人覺得在討...(恕刪)

個人不認同這樣的見解.

以FX來看;鏡頭焦段愈長,視角愈窄,則安全快門愈快.
這是普遍的認知,我想不需費時討論.同樣的道理;
換成DX後因為要x1.5(x1.6)的關係,鏡頭焦段比FX更長,
視角比FX更窄,自然安全快門要更快.

還是那句老話,與其憑空猜想,不如實際動手試驗來得有效.
看看同焦段(最好是長焦段)的鏡頭在FX及DX觀景窗內的晃動程度,
就了解安全快門為什麼DX要多x1.5(x1.6)了.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c8631506
c8631506 wrote:

個人不認同這樣的見...(恕刪)


照片容許的手震 (模糊範圍),跟景深計算的模糊圈一樣
都是跟最終呈現在觀看者眼中的視角 (沖洗、檢視時的放大倍率 ) 直接相關。

也就是就算同一張照片,但在最終輸出端若有不同的尺寸,在同樣距離下觀看
尺寸越大的對於震動就越敏感 尺寸越小的就越看不出來
Full HD 銀幕有 52 吋 也有 20 吋的,同樣不同等級 DSLR 觀景窗的放大倍率與裁切率也會有差異。
透過觀景窗可能沒辦法客觀比較。

討論安全快門與景深時,若沒有事先釐清最後觀看的方式 ( 銀幕尺寸;是否 100% 放大 ? )
很可能會雞同鴨講,討論越多,大家的觀念就越模糊。

現在不比底片沖洗的時代,每個買了數位相機的人在家都可以輕易拿照片在 24 吋銀幕上放大到 100% 觀看。

若將千萬畫素的照片用 720p 投影機投影到 100 吋的銀幕 100% 觀看,那麼整張照片的尺寸就可能要比多數人客廳的整面牆壁還要大.... 這麼大的放大倍率,任何輕微的晃動都可以將一個光點變成掃過好幾個 pixels 的線條。
但同一張照片,洗成 4x6 .. 就算是 8x12, 拿在手上用肉眼看起來可能還是非常銳利。

除非取景很糟需要大幅裁切,或者需要極長的等效焦長 ( 如遠方的鳥類 ) ,
為了追求 100% 大尺寸檢視的銳利畫面,非用腳架不可,因而損失了捕捉瞬間的機會 (無論是因為腳架活動不易,或是因為整組器材太重懶得帶出門 ) 似乎有點得不償失。倒不如用 DC 拍洗成 4x6 -- 至少還拍得到東西。

唯一獲利的是賣器材與賣腳架的廠商...
jenghan wrote:
照片容許的手震 ...(恕刪)

認同相片尺寸愈大,愈容易被檢視出手震的問題.
以您的觀點為基礎,似乎更呼應了DX的安全快門,
要比FX來得快的論點.

姑且不論"安全快門=1/焦段s"準不準確.
畢竟拍攝者有的手穩,有的手殘.但這條經
驗法則公式確實提供了攝影者在沒有防
手震功能加持下,一個拍出不晃動照片的
參考依據.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c8631506
c8631506 wrote:
姑且不論"安全快門=1/焦段s"準不準確.
畢竟拍攝者有的手穩,有的手殘.但這條經
驗法則公式確實提供了攝影者在沒有防
手震功能加持下,一個拍出不晃動照片的
參考依據.


以目前數位影像檔的使用方式,若評估手震是依據 1680x1050 的銀幕放大 100% 檢視

姑且先不考慮銀幕的尺寸 只看解析度
千萬畫素的 Lx3, 等效 24mm 廣角端拍的照片 100% 裁切到全銀幕檢視
其裁切後的視角約相當於 50mm 的標準鏡頭的畫面。
也因此需要更快的快門速度。

若相機畫素提高, 裁切後的等效焦長就更長... 要 100% 檢視不糊,快們又得更快.

------------

回應樓主的討論主旨,安全快門的判斷 歸根究柢 應該不是考量片幅

直接看您所期望最終檢視時的畫面裁切、輸出尺寸與檢視距離,計算得到景物的 '等效焦長" ( 視角 )
再以此來做評估即可。

我只是工程背景、愛閒扯的初學者。可能得由這邊經驗老到的專家,再來提出數位時代合乎大家使用習慣 ( 例如近距離觀看電腦銀幕,而非拿在手上看 4x6 ) 的計算公式。
"安全快門"只與"等效焦距"成反比關係

而傳統135規格之下使用50mm鏡頭,安全快門1/50sec是一個大略的經驗公式
對於手穩的可能是1/25;手無力的可能是1/100
在17"銀幕上觀看可能是1/40;在24"銀幕上觀看可能是1/70

不要再被片幅,鏡頭實體焦距,倍率要乘幾倍這些給搞的團團轉了
(然後再得出FF的確有他的神奇之處這樣的結論?)
jenghan wrote:
以目前數位影像檔...(恕刪)

所以FX的"安全快門=1/焦段s",
DX的"安全快門=1/(焦段*1.5)s",
在一般拍攝情況下是完全說得過去的.

只是實際輸出至照片後,
還要額外考量輸出尺寸大小,
及觀看者離照片的距離.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c8631506
安全快門在DSLR上的爭議比較少,但是DC則有一些因拍攝習慣不同而產生的誤差,因為用DSLR拍攝時,一般使用者會貼進身體做支撐輔助,在加上DSLR的重量較重,所以可以提供較穩定的拍攝效果,但DC則因為小又輕,使用者大多伸直雙臂用機背的液晶螢幕構圖,力距變長,支撐性較不足,造成晃動的機會變大,安全快門的要求相對的應該提高!-
frizenet wrote:
迷思因為字面上的原因...(恕刪)

.... 不曉得爲什麽就打錯了...
不好意思,小弟提供一個比較不同方向的思考。

假設現有二台機身,片幅相同。
一台為1000萬像素,一台為4000萬像素。
在同一地方、光線、同一使用者、使用同一顆鏡頭。在ISO,光圈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

那一台機身的安全快門需求比較高的速度。

而時間差異比又為多少呢。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