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_ wrote:
那麼 如果在正確曝光的前提下,能改變色階連續性的只有不同的感光元件嗎?...(恕刪)
當然不只!色階之所以稱作色階,就是因為他的階調是分RGB來做計算的,之前所說的對比與亮度問題,都得要把RGB分開來檢視,不僅是看整體亮度而已,所以色階連續的要求其實是很嚴苛的.假如細部去拆解每一個相機感光與資料處理的過程,色階問題可以列出一長串的樹狀圖,下面僅就幾項重要的列舉:
1.打光(1)亮度均勻性(2)光源演色性
2.鏡頭與光學組(1)對各顏色的響應(2)雜散光與鬼影
3.高通與低通濾鏡(1)顏色響應(2)抗反射鍍膜
4.CMOS/CCD前方的彩色濾光片(1)材質(2)光學結構(3)Cross talk
5.CMOS的(1)元件感光度(2)光學結構(3)電控感光度(ISO)
6.曝光值判斷(用哪個顏色判斷?是否有色溫相依之曝光值判斷?新相機有一些是有的!)
7.數位化電路處理能力(ADC Noise reduction, bias, integration time...etc.)
8.相機內建影像處理韌體(這項裡面細節更多...
)
簡單來說...族繁不及備載! 這是為何研發人員有飯吃的原因了! 萬一大家都清楚每個細節...這些人包括小弟在內...還有得混嗎?
其實,是游向大海的海龜,海放了在陸地上,孤單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