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os Chen wrote:
你拿賣場的監視器畫面...(恕刪)
如果我不懂電腦 , 我不敢去嫌電腦爛
如果我不懂藝術 , 我就乖乖看照片 , 大可不必跳出來張牙舞爪嫌電腦不好.
講真心話 , 回了這麼多 , 如大大講的 , 還真的是顯現出膚淺的感覺
小弟雖然看不懂大師的藝術 , 但是發現還有很多可以讓人學習的地方
forany wrote:
對了, 少走一點冤枉路, 商攝真的可以問問江老師...(恕刪)
過去您提供的鏈結那邊看了一下.
他的美食跟空間攝影...真的不像有商攝底子的人所拍出來
即使這兩樣.小弟也不拿手就是~
而商品攝影那本就比較有個程度.但是那都是同一個案子的東西
感覺像是.....一個燈法到底.去拍全系列商品...
當然最後面不銹鋼的東西拍的是還不錯的(有留黑)
美食攝影我推薦郭璞真
而這是您推薦的江老師
而空間攝影.不能只用現場光..要補燈耶
範例可以看各大建案非自拍的DM就可以(要看專業拍的DM喔)
況且您提供的相簿的攝影者姓"陳"不是江老師@@"
所以...??
江老師的商攝作品在哪?
http://jeson-photo.com/
elwynn wrote:
這正是我不了解藝術的...(恕刪)
你提到的這位德國藝術家Andreas Gursky的作品,在此節譯一小段話來讓大家討論與思考:
在「何謂今日的攝影」這本法文刊物中,法國國家攝影中心主任Régis Durand被問到相似的問題,訪談者的提問是:請問您如何解釋一件Gursky價值六十萬歐元的照片與一張六千歐元的布列松照片間的差距?
中心主任回答:這問題得標定在市場層面去談。Gursky處在藝術市場裡,而布列松則是在攝影市場中。但首先得說得是,你提到的價格是個特例,一般而言,攝影作品在藝術市場裡是無法相比於攝影市場中大量的攝影版數及其流通數量。
以上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幾個訊息,第一是藝術體系的差異構成了市場的區隔。其次是市場的操作及運作方式的不同。
但淺藏在藝術市場的高價運作,不可否認的是泡沫式的短線手法之外,對於作品在藝術史上重要性的判定,也是一門課題,批評藝術作品當然存在著一些主觀性,但這不是要說張三的判斷等價於李四的判斷,藝術批評的方法本身就是一門學問,而不是有一張嘴就行。
Andreas Gursky是否是泡沫化的藝術過客?顯然的,以今天的藝術發展來看,他不是如此。若我們想知道更多訊息,去閱讀那些我們不知道的藝術脈絡間的關係以及那件作品承載的訊息與形式,是絕對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一件作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