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益]請推薦"進階"攝影書(與自己閱讀過的攝影書分享)

kktyler wrote:
其實這三四年學攝影的人真的很幸福了,以前連在大書店,攝影相關書籍有時排不到十本,
是有錢也沒得買,不像現在是多到不行,但還是很多人寧可花大錢買器材捨不得花小錢買知識
(恕刪)


十分認同
記得三四年前找攝影書時候
真的苦難尋一本好的中文書

現在有些還不錯的攝影書
卻偏偏大家不愛看~

還記得郭大爛兄在他部落格打說攝影人十大弊病.....


不過書籍這種東西也是市場導向吧!
最近書局內出現越來越多"動態錄影"的新手教學書了
個人也相當贊同: 多涉獵美學 和 視覺相關的書籍或是領域,
多豐富自己的 "人生經驗" 也是影響深遠, 例如 日本名建築師 安藤忠雄, 透過大量的閱讀和旅行, 充實了自己設計的深厚養份.

我也很建議多看好的電影, 多旅行, 常逛美術館, 慢慢的 就會吸收進去, 轉化成攝影的養分. 尤其 DVD 可以重複看,至少看個兩次,因為第一次難免會被劇情吸引,第二次再仔細看運鏡構圖,還有燈光運用.
若魚攝影工作室 - http://blog.xuite.net/quasi.fish/blog
一個名字
André Kertész
把他的照片全部看過一遍
會對於攝影有很多新的看法
若魚 wrote:
個人也相當贊同: 多...(恕刪)


呵呵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MrVienna wrote:
我是建築背景的,還記得有幸在親炙幾位世界級建築大師時,
他們談論到影響他們一生的觀念,竟然是來自於某些畫家與藝術家的畫作與創作(如畢卡索,塞尚等等...(恕刪)


同感,也推薦一本好書:
攝影.電影.電影.攝影: 狂戀光影大師對話錄 / 彼得.艾特鳩(Peter Ettedgui)原著 ; 王瑋, 黃慧鳳譯

這是作者和當代十七位電影攝影大師的對話,
其中許多大師,在構思影像風格時,
會去博物館走走,看看林布蘭、維梅爾是怎麼掌控光線的。

攝影理念的書建議從攝影史開始,
因為每個大師的理念都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摻雜其中,
先對整個攝影來龍去脈有個基本的認知,
才不會被琳瑯滿目的理念淹沒。
攝影藝術簡史 = A brief history of photographic art / 鄭意萱著
淺顯易懂,書又小本,值得一讀。

如果你滿足於「DSLR風景這樣拍就對了-GSMBOY著作」這本書,
那這本「100個拍好旅行風景的方法 / 蓋.愛德華(Guy Edwardes)著 ; 蕭晴譯」也應該可以接受;
不要被這種芭樂的書名騙了,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風景書。

不過說實在的,蔣戴榮的書看完了然後說ZoneSystem不懂…
我想,有些書應該再回頭翻翻吧?
讀多少書不重要,重要的是,
有多少書中內容變成自己的?
發現近幾年來書局架上擺設的攝影教學書籍內容重複性頗高
通常只是隨手翻一下內容,找尋能夠讓自己感受到震撼的照片
但是,不多...
反而是精選類的攝影作品書籍讓我覺得比較有收藏的價值
從底片拍到數位的經驗
套一句別人講的:
要拍出一張好的照片,不外乎只有2種方法
1) 靠自己的構思技巧來完成
2) 模仿別人的拍法

純粹個人經驗與淺見,請勿筆戰
我自己了解影像的方法是跨以下學科:
分析影像的結構:符號學,修辭學,語言學
分析照片意義如何產生:語言分析,認知神經科學
分析觀看者如何觀看:完形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
分析攝影與社會的關係:社會學,大眾傳播

這些領域的核心議題已經遠遠脫離了「如何打光才好看」、「拍人像該用哪種鏡頭」之類的討論,也不是所有攝影人都必讀。覺得有興趣、有需要的人再去念就可以了。例如你可能從來沒有在作品中加入「隱喻」的模式,你只是看到就拍、沒有想太多,那麼你或許願意嘗試看看拍「隱喻式的影像」。然而在嘗試之前,若能知道「隱喻」這概念是如何運作的,你一定能更快掌握正確的方法拍出一張很棒的作品。以「求知」為目的發產出來的理論,在功能上可以幫助我們走捷徑,這是無庸置疑的。 又或者你唸過完形心理學,你知道視覺的特性有哪些,那麼這些理解就能內化在你心理,能夠不自覺地將這些理解運用在你的畫面之中。


一些書籍推薦
分析攝影(實踐大學演講內容摘要)
挑逗視網膜(中山醫演講內容摘錄)



樓主提到羅蘭巴特的明室,其實那是他著作中最簡單的一本,整本書只提出兩個概念:
1. 攝影的本質是紀錄"此曾在"
2. 照片有知面與刺點

如果有人問我他所提及的知面與刺點是什麼意思
我會告訴他那只是巴特的不精確用詞
是一種"在那個時代所能提出的解釋"
既然他在那個時代只能以這兩個名詞來解釋"人們對照片的反應"
那就表示在這個時代我們有更好的理論來說明"人們對照片的反應"
翻閱神經科學的著作,研究人類分類記憶與對記憶提取的方式
就可以立刻知道巴特的知面與刺點
現時可被替換成"陳述記憶"與"情緒記憶"
http://www.wretch.cc/blog/DUpisces/5336790
請參見該網頁講義的最後一段"擴充情緒系統的影像理論"
或直接讀透視記憶這本書,可以立刻體會大腦對照片賦予意義的過程

如果用詩學理論來描述,那麼刺點偶爾也會以"喻格"的形態展現
有些刺點是單純的引發情緒
有些刺點是在影像中施用喻格的結果
這些都不是巴特當時想得到的

巴特那時候想用"語言結構"去解釋特定領域的攝影圖像
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在這場戰爭中他不但作為前鋒,而且打得漂亮
他之前的文章也都很有料,文章名稱與年代關係整理如下:
神話學1957
攝影的訊息1961
圖像修辭學1964
明室1980


<挑逗視網膜>那場演講,黑人向法國國旗敬禮那部份,即是簡單講解了羅蘭巴特神話學的概念。
<攝影的訊息>一文則提出他著名的命題:編碼的攝影圖像經常以非編碼的外表包裝。
<圖像修辭學>則是漂亮的分析圖像和文字如何交互影響。
這些文章分別收錄在<神話學>,<顯義與晦義>兩本書中。參見書櫃No. 15

DU 雙魚的海邊
elwynn wrote:
蔣的書,只有講一件事,就是ZoneSystem。
就我看來,ZS的重點在於,階調依照攝影者的意志做適當的分布。
反差大的場合如何收縮?
反差小的場合如何擴張?
這是ZS後製暗房很重要的理念,
而不單單只有事前測光分階的「置」與「落」而已。
(恕刪)


恩恩謝謝您給我的建議

關於ZoneSystem給我兩個很大的啟發

一是測光的方式
以致小弟現階段推薦社員門如果一開始接觸相機都以M模式搭配點測光去使用
或者說我很強調點測光使用方式,了解畫面中明暗分部狀況
(小弟看到非常多的使用者採用A模式,然而測光點"根本"不知道怎麼選)

二是"攝影"這動作的流程


關於PhotoShop小弟自認為花了不少心思去把玩
(當然花了很多時間在找尋好書,以致於現在還才淺學疏)

關於場景動態範圍小於像機動太範圍的後端處理
其實小弟目前還沒找到一個好的答案
(強行拓展色階範圍造成不可避免的雜點出現)


關於e大您給我推薦的書籍
其實小弟只有第四本沒有讀過
(第1.3.7本詳細讀過,剩餘的快速翻閱)
這幾本書給小弟的感覺都很好

尤其是新手要接觸數位影像處理,小弟必先推薦"數位相片編修聖經-施威銘"這本書
這本書雖然都在說後製,但在於色階分布圖的部分解釋已經前端曝光法則說真的寫的很棒!
(當然現在攝影書也有幾本新出的寫的不錯,那個年代這本真的是無懈可擊)
elwynn wrote:
攝影藝術簡史 = A brief history of photographic art / 鄭意萱著
淺顯易懂,書又小本,值得一讀。


不推薦這本
裡面有錯誤的資訊
像是rollei TLR被歸類在大型相機
還有一些流派也切割定義不太正確
如果想讀攝影藝術史,photospeak這本比較推薦作為入門磚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