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470 wrote:景深的確是問題,還有..薄翅蜻蜒的頸部.(恕刪) 生境微距下的世界張張新,值得投資拍的。薄翅蜻蜓[頸]這張格放滿版有年畫的味道可以當門神或年畫用。或者當[封面照片]的味道。上一次在捷運站拍攝到動物生境生態照是十年前在台北市捷運(非新北市捷運)的淡水線紅樹林站的一個颱風剛離開陸地後捷運站體、鐵軌等到處都是招潮蟹,招潮蟹被下車旅客踩死的不少。這種景色好像只有我記錄到這個歷史鏡頭。之後因為捷運站與紅樹林站體興建單車道阻隔招潮蟹直接進入捷運站體的路線到現在沒再見過這種鏡頭。今早上班途中遇到地鐵站內的紋白蝶,原生境拍攝的生態照。
darren1976 wrote:還是微距初學者拍微距...(恕刪) 現在要找蟲真的要到野外人少的地方,遠離城市的喧擾真的是種享受我在郊區一處"開心菜園"沒噴農葯的籬笆上拍4MM大小的"蒼蠅",結果放大來看是一種小型的長足虻...以前都沒注意過木蝨被葉面上的毛粘住了,成了一些昆蟲的食物檬果褐葉蟬 Idisocopus niveosparsus的若蟲,成了下面的雙帶扁蠅虎的獵物
chin11072002 wrote:這個很適合拍[圖鑑生...(恕刪) 做超微拍攝因景深太淺,不捕足光源的話大概無法得到足夠的景深。生態和微距不能等同一件事,不過相互應用是經常的。如果不追求倍率的話...自然光為主光源時有必要仍需使用反光板或閃燈做適當的捕光,有時使用擴散板來降低光質的硬調。攜帶光源相關器材本來就是十分負重不便的事。我就拍好玩,頂一個柔光罩
cj470 wrote:做超微拍攝因景深太淺...自然光為主光源時有必要仍需使用反光板或閃燈做適當的捕光,有時使用擴散板來降低光質的硬調(恕刪) 會特別提到[不補光]的主要原因是[昆蟲]等生物大都不是人類這種[可見光視覺動物]。而是[熱能感應動物],補光就是[補熱能],無法拍到精確的[生態照]。但目前的分類學還是[形態學]當家,才會提到前面的[補光拍圖鑑照],哪天改為[分子]為主的話,形態學可以當作佐證用,不再是[唯一]。目前生物學不少所謂的[生態描述]都在人類補光、或所謂的專業、科學輔助儀器下[觀察結果],還有偽科學問題。研究者或以此沾沾自喜,或以此欺世盜名,少有自我沈思深層自我批判者如美洲樺斑蝶研究者發表地磁論後自我撤銷論文的。你拍的[生態圖鑑照]快自成一格了....,加油~~當然,不補光下還能[拍到]如你目前的照片的質感還有待數位攝影低光或另類思考的數位相機的發明。畢竟解決昆蟲拍照事小,那些野心家可是非常熱中低光下還能監控人類本身,這種技術應該不久會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