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

活用點測光,練就所見即所得的拍照意境

joykafka wrote:
想不到我兜一大圈, 舉例說明還是說不清楚, 直白一點說說看:

白雲要補償1格到2格, 我有時候還會補到 2.5 格. 曝光補償以取其"去掉顏色影響的正確測光".

多幾格, 是不是應該以"補償完的測光值"來比較? 而不是用未補償前不正確的測光值做比較呢?

不管白雲的點測是 1/500, /1640, 1/800, 補償完是 1/250 的話, 相對於選擇的曝值 1/250...

從 Luminosity 上來說, 是沒有比較"亮"的.

* * *

這就是我的困惑, 我們在說 Dynamic Range 的時候, 在說底片能包含幾格的曝光的時候,

是幾格 Luminosity Histogram 呢? 還是幾格 RGB Histogram?


* * *

另外, 之所以圖上看起來白雲比中間灰稍亮, 原因除了"白色"的視覺效果以外, 我猜是:

1. 或許文包兄修過圖.

2. 或許當時的藍天也需要補償修正, 藍天不是總是中間灰的.

本來想避過討論修圖來提出我的問題的, 現在這樣講比較直, 也僅僅是希望言簡意賅, 無任何不同意的意思.


不是很了解您要表達的意思 sorry

我原始的用意其實不是曝光補償. 只是單純的要掌握各部位的明度而已
以確保各部位. 亮部暗部. 都能在底片寬容度範圍內
現場做的就到這裡

掃描後. 對比和色彩處理是一定要的.
尤其是對比. 將各部位的明度調整到精確的數值. 這樣才算是完成.

個人是覺得不適合用histogram去判斷底片寬容度差異幾格. 詳細原理我不清楚. 是就個人經驗來看

-
aaaaabounce wrote:
感謝文包前輩的分享,...(恕刪)

下次試試看只點測亮部, 再點測暗部, 分別記下數據,

例如說 (考慮建物均是灰色,不需償補):

極亮處 1/4000 sec (中央主體建物)
亮部是 1/1000 sec (後方高樓)
灰部是 1/250 sec (中央教堂)
暗部是 1/60 sec (下方騎樓)

再來決定是依臨界值決定, 還是平均值.

發現最亮到最暗 6格, 表示一定有一邊拍不進來的.

如果你想讓中央最亮的部份不過曝, 讓極亮處在 EV+2 處, 曝光值應該是 1/1000 秒.

這樣拍, 後方建築物亮部的亮度等同中間灰, 暗部能涵蓋到 1/250 sec 所以教堂就會黑掉了.

這種情形下的選擇, 我覺得是放棄中央高亮區. 重新構圖.

* * *

如果我們能把中央主體建物在構圖中的影響最小, 或是移除,

對下列三個部份決定測光:
亮部是 1/1000 sec (後方高樓)
灰部是 1/250 sec (中央教堂)
暗部是 1/60 sec (下方騎樓)

那選擇 1/250 就不錯, 主題就在教堂之上.

* * *

我覺得測光不是保證我們能選到一個正確的曝光值, 有時候往往告訴我們, 需要修正構圖, 或者"修正光源".

以上的數據, 僅供說明方便之用, 如果和你測的不一樣, 一定是我說錯了.

* * *

對了, 忘了回 aaaaabounce 兄的問題:

你用的測光技巧不錯, 事實上第二張的後方大樓如果是主題的話, 曝光很好. 算是局部正解.

我個人比較偏好以教堂當主題. 取捨的問題而已.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joykafka wrote:
我覺得測光不是保證我們能選到一個正確的曝光值, 有時候往往告訴我們, 需要修正構圖, 或者"修正光源".


就是這樣

沒有正確的曝光值. 只有適合或不適合而已
端看自己要的是什麼

像我個人就很喜歡拍剪影. 不考慮漸層減光鏡或黑卡
文包 wrote:
以確保各部位. 亮部暗部. 都能在底片寬容度範圍內...(恕刪)

我這樣說有點矯枉過正, 想表達的是, 考慮補償後, 白雲不是亮部.

這也就是我的問題, 換句話說, 是不是考慮曝光寬容度(動態範圍)的時候, 不用考慮補償, 直接以反射式點測計算上下範圍即可?

* * *

我們在畫面上放一半的白布一半的黑布, 現場光源均均, 兩板受光一致.

平均測光 1/250 sec,

白布點測 1/1000 sec, 點測後補償兩格 1/250sec,

黑布點測 1/60 sec, 點測後補償兩格 1/250sec,

用入射光測光表測, 也是 1/250 sec.

四者都說明了現場光是 1/250 sec, 我們用 1/250 sec 曝光.

我要問的是, 這樣影像會占到 4 格 (-2 ~ +2) 的曝光範圍(還是動態範圍), 還是0 格?

要看 Luminosity 還是 RGB histogram?

* * *

再來, 如果我用 1/125 sec 曝光, 會過曝嗎?

不會, 是因為還在底片寬容度內(以正片為例, 底片寬容度+1~-1), 而我只偏移了一格?

還是因為還在動態範圍內 (以正片為例, 5~6格), 而這個1/125sec曝光的動態範圍應該是-1 ~ +3 格(還是 +1單格)?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文包 wrote:
黑白暗房我個人不是很...(恕刪)

是不是即便底片動態範圍可以到很寬, 但是上下超出一般值的時候, 就必需要靠沖洗時藥調與時間的微調來達到,

於是在不自己沖洗的條件下, 曝光範圍都抓得比較窄小一些? 這是不是一般負片的狀況?

正片雖然動態範圍有到5~6, 一般抓 3.5 ~ 4格, 是不是為了確保投影、底掃、出圖等不同需求的品質, 與暗房較無關聯?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再舉一個反例:

畫面一樣一匹白布一匹黑布, 黑布受光, 白布在陰影下, 涇渭分明.

平均測光 1/250sec

黑布點測 1/250 sec, 補償兩格是 1/1000 sec

白布點測 1/250 sec, 補償兩格是 1/60 sec.

入射式測光兩處也的確差了4格.

如果用 1/250sec 拍, 動態範圍幾格? 0 格還是4格?

用 1/60 sec 拍呢? 用 1/1000 sec 拍呢? 會有什麼結果?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說了那麼多五四三, 自己來澄清一下, 把測光、曝光、動態範圍(寬容度)分開來考慮, 就不會混淆了, 一般的測光曝光作法:

1. 找出現場環境光的亮度當作曝光的基準. 方法是以中間灰的反射光, 等同於環境光, 也就是被測物附近的入射光.
找不到中間調, 找紅花綠葉, 白雲藍天, 灰牆黃土, 加以曝光補償, 就能估算出來現場光的亮度. 這就是取中間調當"曝光值"的方法.
這時找不同點測後加以補償, 是為了交互映證正確的環境光量.

2. 讓場景的反差能在底片/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內.
這時候就不用考慮補償了. 因為底片/感光元件接受光源的就是反射光. 沒有所謂相機的測光系統被騙了這回事.
如果高光部超過 +2 格 (依底片/感光元件不同而異), 就要考慮調整前一步驟所得的曝光值讓高光部能進來, 或者重新構圖避掉高光部.
這時找不同點測光, 是為了確認各部份在選定的曝光值底下會呈現出來的反差.

* * *

上述這兩個步驟, 目的是不一樣的. 並無相互依附或先後順序的.

例如前述的曝光決定的第一個步驟是依中間調測光, 也可以視需要以 High-key (Low-key) 來決定曝光, 直接以高光部作為曝光決定的基準, 而把暗部和中間調當作次要考慮的因素.

又例如在低光下以 High-key 測光 EV+2, +1 或不加來呈現現場的氣氛, 有時候面對直接就是光源了, 那就不是反射率曝光補償問題.

這裡容易搞混的是: "讓亮部夠亮稍亮更亮" 和 "對反射率高處作曝光補償"... 看起來手法一樣, 卻不一定是同義的. 前者是個人呈現影像的趣向屬於藝術, 後者是光學原理屬於科學.

* * *

在前述的步驟1 裡, 若環境光源不一致甚至紊亂呢? 通常的作法是多點取平均值. 在我看來, 這樣的作法實質上是為了求步驟2 的準最佳解.

反過來說, 既然光源已經不一致, 哪來的正確環境光量, 或許先作步驟2, 再倒回來檢視各處曝光補償後是否能呈現所需影像, 來得有效率一點.

這些方法文包兄事實上都提過了, 例如文包兄的夕陽就是類似此法(步驟2->1), 而之前的的例子就是步驟1->2 的方法.

* * *

我會搞混不代表大家都會, 我澄清也不代表沒有謬誤, 請高手們好心點, 該點破就直說, 免得我遺毒同好.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joykafka wrote:
於是在不自己沖洗的條件下, 曝光範圍都抓得比較窄小一些? 這是不是一般負片的狀況?

正片雖然動態範圍有到5~6, 一般抓 3.5 ~ 4格, 是不是為了確保投影、底掃、出圖等不同需求的品質, 與暗房較無關聯?


傳統暗房我不熟不敢說
不過就掃描出圖這部分的話. 我會盡可能讓亮暗部都能保留細節.
所以即使正片寬容度可以拼到4~5格. 我通常會保守一點估3-4格.

以此掃描後. 再精確控制影像對比到我要的程度


拍攝時反差可以小一點沒關係. 因為掃描後調整對比可以加大
但是拍攝時反差很大. 就要冒著細節爆掉的風險



joykafka wrote:
我們在畫面上放一半的白布一半的黑布, 現場光源均均, 兩板受光一致.

平均測光 1/250 sec,

白布點測 1/1000 sec, 點測後補償兩格 1/250sec,

黑布點測 1/60 sec, 點測後補償兩格 1/250sec,

用入射光測光表測, 也是 1/250 sec.

四者都說明了現場光是 1/250 sec, 我們用 1/250 sec 曝光.

我要問的是, 這樣影像會占到 4 格 (-2 ~ +2) 的曝光範圍(還是動態範圍), 還是0 格?

要看 Luminosity 還是 RGB histogram?

* * *

再來, 如果我用 1/125 sec 曝光, 會過曝嗎?

不會, 是因為還在底片寬容度內(以正片為例, 底片寬容度+1~-1), 而我只偏移了一格?

還是因為還在動態範圍內 (以正片為例, 5~6格), 而這個1/125sec曝光的動態範圍應該是-1 ~ +3 格(還是 +1單格)?


白布黑布的例子. 用1/250拍的話. 那白布就是白的. 黑布就是黑的啦. 所以影像會佔四格寬容度

曝光偏移一格. 而各部位還在寬容度之內的狀況
雖然可以某程度靠掃描來修
不過階調細節和色彩還原. 恐怕都不比曝光準確來的理想

這一點數位也一樣
可能有人覺得拍RAW 就不需要太講究曝光是否適宜. 反正都可以調
但是實際去做了以後就會發現...如果最初曝光差異很大. 硬去拉RAW檔. 雜訊就會變很大.
雜訊變大就要開NR, 相對就減損畫質
甚至色階被拉到斷階我也碰過

所以盡量拍準一點總是有益無害. 我通常都包圍曝光啦....


joykafka wrote:
1. 找出現場環境光的亮度當作曝光的基準. 方法是以中間灰的反射光, 等同於環境光, 也就是被測物附近的入射光.
找不到中間調, 找紅花綠葉, 白雲藍天, 灰牆黃土, 加以曝光補償, 就能估算出來現場光的亮度. 這就是取中間調當"曝光值"的方法.
這時找不同點測後加以補償, 是為了交互映證正確的環境光量.

2. 讓場景的反差能在底片/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內.
這時候就不用考慮補償了. 因為底片/感光元件接受光源的就是反射光. 沒有所謂相機的測光系統被騙了這回事.
如果高光部超過 +2 格 (依底片/感光元件不同而異), 就要考慮調整前一步驟所得的曝光值讓高光部能進來, 或者重新構圖避掉高光部.
這時找不同點測光, 是為了確認各部份在選定的曝光值底下會呈現出來的反差


我本來沒想到這些.
在我的習慣裡1.2.都是混在一塊的. 您這樣一講反而讓我清楚了
感謝.

真是好文阿!!
讓我對測光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呢
推推推
謝謝joykafka大大的建議與指導
我會再多加努力去嘗試的,謝謝 ^_^
歡迎留言,只要不謾罵攻擊,留言一律五分奉上。
  • 5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