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

活用點測光,練就所見即所得的拍照意境

逍遙騎士
文包兄, 我說說我的看法你看看如何:

我還是舉下面同樣一段為例, 我覺得拍得很好, 而且測光方法上也是如此,

只是說法上有些讓我產生觀念上的混淆.

文包 wrote:

再來看這張sample,拜日在新公園拍的省立博物館。
我測光的重點還是放在藍天,藍天點測得到1/250




同時我再點測其他的物件,得到如圖示的數據:(光圈一律F8, iso50)
白雲:1/500~1/640
博物館屋頂陰影部分:1/100
博物館柱子向陽面:1/250-1/320
地上的樹林:1/50




所以,如果我用藍天 1/250 當作我拍攝的數據
那麼...
白雲會比這曝光值多約 1 EV;
博物館的屋頂陰影會比曝光值少約 1 EV;
博物館柱子向陽面,則跟藍天差不多。0 EV;
地上的樹林會比曝光值少約 2 EV。

(ps.一個EV就表示曝光量差一倍)

這裡可能要稍微提一下RVP 底片的特性。這款底片是屬於超高對比,低寬容度。
最亮到最暗,我個人習慣上是當做四格(四個EV)來看,
再保守一點的話就當做三格,也就是+- 1.5EV範圍內,
在這範圍內的東西都還可以拍進來
超過的話,不是全白,就是全黑了

所以根據RVP 的特性,以及以上點測光的結果
我可以確認白雲可以拍進來,而且+1 EV 會是偏亮,沒錯
我可以確認建築物可以拍進來,而且-1 EV 會是偏暗,也沒問題
而地上的樹林大概就很勉強了,除了樹梢的綠葉以外,應該會全黑...


使用點測光,在拍攝前就可以知道畫面中各部位的明暗程度,也知道什麼部位可以拍進來,什麼部位不行
拍進來的部位,也知道它是亮部、中間部,或是暗部
以此就可以充分掌握這張畫面。
...(恕刪)


我試著重建我的"點"測過程:

1. 畫面中最亮處, 我抓柱子的亮面. 之所以測光柱子亮面的值較暗, 我猜是因為點測範圍太大, 包含了不少暗部所致.
最亮處"點"測應該差不多 1/1000 秒吧. (先不考慮左下金屬反光)

2. 我猜對白雲亮部"點"測可能是 1/1000. 對白色要補償 1到 2格. 補償後約 1/400 sec.
若依所測到的白雲 1/640 對白色補償1.3 格剛好是曝光值 1/250, 圖中白雲應該是中間調, 事實上沒有比曝光值多一格.
看起來還有點亮, 我猜是點測範圍稍大讓相機低估了測光值的緣故.

3. 圖中的藍天, 說不定得補償 0.5 ~ 1 格, 比較近接正確測光值.
再讓我亂猜一亂, 就猜補償一格, 就變成 1/125 秒了 (這裡是反推的, 現場要補償多少, 我經驗不夠, 加個補償也只為了後面表達我的想法之用)

4. 所以,
亮柱: 1/1000 sec
白雲: 1/500 sec (去掉白色的影響, 取整數好說明)
藍天: 1/125 sec (去掉藍天的影響)
簡化問題, 其餘略.

* * *

以藍天為準去曝光的話, 亮柱多3格, 白雲多 2 格, 以 1/125sec 曝光, 亮柱會超過寬容度.

降至 1/250 sec 曝光, 亮柱多2格, 亮雲多 1格, 在曝光寬容度內.

降低曝光值, 顏色比較飽合. 但犧牲了一些暗部.

以上是就所見的圖猜猜, 也有可能因為正片成像(或是掃圖)反差增加了以後, 讓我猜得毫無根據, 所以看看就好,

主要只是想說說我測光時候的想法, 沒有任何修正之意.

* * *

文包兄照片拍出來比我拍得好多了. 不過我的邏輯跟文包兄有點出入, 雖然說實拍時也很 fuzzy, 和文包兄大做法大同小異.

只是從這裡我發現點測範圍的大小, 對於測光的判斷影響不小, 習慣了以後, 依個人經驗判斷就能抓得準, 個人有個人的眉角, 沒什麼好爭議的;

困惑的是, 對顏色需要做的補償EV值, 倒底要不要再用寬容度重新包容一次... 文包兄說得就讓小弟困惑了.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easy_rider wrote:
請問什麼負片可以記錄十格以上的亮度範圍?...(恕刪)

這讓我想到: 一般數位機都"號稱"動態範圍能到8~9格. 不過拍出來最多還是 5格的影像.

這個 8~9 格怎麼來的呢? 本來最亮部看起來是全亮的, 拉一拉曲線, 降一降對比, 居然就有一些影像跑出來了, 所以說那麼亮的地方還是"有拍到"的.

只是這樣的影像, 實際上是沒辦法"賞心悅目"觀賞的, 只能說局部上存在有8~9格的"資訊"吧? 能看的, 也就四五格吧?

* * *

黑白負片也號稱可達 9 格寬容度, 我也不知道怎麼來的, 是不是靠沖出來的?

我用黑白拍低光, 掃出來的圖檔, 沒有比 4~5 格的彩色負片來得好. 或許是我的店家沒有幫我"特調"藥劑.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再接著"寬容度", 聊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們看到的正片的規格, 大多都是寫寬容度2, 有些2.5, 很少數3.

不過拍正片的大師和前輩們的經驗告訴我們, 場景的對比加減兩格都是拍得進來的, 這裡是不是有哪裡錯了?

* * *

"底片寬容度"兩格說的應該是: 比正確曝光值過曝一格到曝光不足一格以內, 都還能拍出可用的影像來.

而我們通常提到寬容度時, 多半指的是"動態範圍"吧? (不知道可不可以說是"曝光寬容度"?)

可以這樣測: 對著一張灰卡拍, 半格半格(1/3格)提昇F值拍, 再降著拍, 看拍出來的底片, 從全透明到和膠孔一樣黑總共幾格...

正片是四五格, Velvia 可以到六格... 而負片的確可以拍到十幾格.

也有看過另一種測法, 對著"黑白灰"三色交錯的卡, 改變F值拍攝, 取能分辨出"黑與灰" 和 "白與灰"顏色的兩個極端所差的格數.

* * *

至於正片對高反差特性, 或許應該用高 Gamma 來說比較正確, 場景反差兩格, 正片拍出來的反差大概就是三格到四格.

可是為什麼正片投影出來影像的反差又是正確的? 因為人眼在暗的環境中會降低反差, 這個比值剛好就是正片的 Gamma值.

負片呢, 現場反差四格, 負片拍出來反差二到三格.

* * *

結論是,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 則言不順. 讓我們拍到現在還是懵懵懂懂呀.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joykafka wrote:
1. 畫面中最亮處, 我抓柱子的亮面. 之所以測光柱子亮面的值較暗, 我猜是因為點測範圍太大, 包含了不少暗部所致.
最亮處"點"測應該差不多 1/1000 秒吧. (先不考慮左下金屬反光)

2. 我猜對白雲亮部"點"測可能是 1/1000. 對白色要補償 1到 2格. 補償後約 1/400 sec.
若依所測到的白雲 1/640 對白色補償1.3 格剛好是曝光值 1/250, 圖中白雲應該是中間調, 事實上沒有比曝光值多一格.
看起來還有點亮, 我猜是點測範圍稍大讓相機低估了測光值的緣故.

3. 圖中的藍天, 說不定得補償 0.5 ~ 1 格, 比較近接正確測光值.
再讓我亂猜一亂, 就猜補償一格, 就變成 1/125 秒了 (這裡是反推的, 現場要補償多少, 我經驗不夠, 加個補償也只為了後面表達我的想法之用)

4. 所以,
亮柱: 1/1000 sec
白雲: 1/500 sec (去掉白色的影響, 取整數好說明)
藍天: 1/125 sec (去掉藍天的影響)
簡化問題, 其餘略.

* * *

以藍天為準去曝光的話, 亮柱多3格, 白雲多 2 格, 以 1/125sec 曝光, 亮柱會超過寬容度.

降至 1/250 sec 曝光, 亮柱多2格, 亮雲多 1格, 在曝光寬容度內.

降低曝光值, 顏色比較飽合. 但犧牲了一些暗部.

以上是就所見的圖猜猜, 也有可能因為正片成像(或是掃圖)反差增加了以後, 讓我猜得毫無根據, 所以看看就好,

主要只是想說說我測光時候的想法, 沒有任何修正之意.

* * *

文包兄照片拍出來比我拍得好多了. 不過我的邏輯跟文包兄有點出入, 雖然說實拍時也很 fuzzy, 和文包兄大做法大同小異.

只是從這裡我發現點測範圍的大小, 對於測光的判斷影響不小, 習慣了以後, 依個人經驗判斷就能抓得準, 個人有個人的眉角, 沒什麼好爭議的;

困惑的是, 對顏色需要做的補償EV值, 倒底要不要再用寬容度重新包容一次... 文包兄說得就讓小弟困惑了.


首先感謝您的用心. 小弟一直相信. 唯有用心要求才是攝影進步的不二法門

再來有一點得先解釋一下..而我之前沒有特別強調的
如果您把我的sample照片抓下來在photoshop 裡面看各部位的亮度資訊的話....
那個不準

我的影像對比全都調整過. 所以都已經不是拍攝時的原始數據了

這幾張sample在拍攝的時候. 我是另外特別把測光結果筆記起來的.


其次
您說的沒錯
在20/2.8這顆鏡頭下. 我的相機Minolta a7的中央測光點....老實說. 範圍不算小了....

而我的底片是RVP50. iso50. 所以測到1/500這樣的亮度已經很高了.
一般晴天有所謂陽光F16法則. 這個數據通常是iso100, F8, 1/500. (亦即iso100的話. F16之下快門可以當做1/100)
RVP50的話就是F8, 1/250
除了用望遠鏡頭直接對太陽點測以外. 印象裡我極少測過iso50, F8. 1/1000以上的狀況



其三
關於各種顏色的反射率
現在數位相機很方便. 其實只要多拍就知道了.
綠色的反射率接近中性灰
純黃色是高明度的色彩. 反射率高.
純藍色是低明度的色彩. 反射率低.
這些只要常拍. 用心注意一下就會知道. 或是有些書上也會提到.

關於色彩的反射率這個概念. 最早我是在photo techniq這本日文雜誌上看到的.
它是以介紹各種攝影技法為主的雙月刊.
joykafka wrote:
這讓我想到: 一般數位機都"號稱"動態範圍能到8~9格. 不過拍出來最多還是 5格的影像.

這個 8~9 格怎麼來的呢? 本來最亮部看起來是全亮的, 拉一拉曲線, 降一降對比, 居然就有一些影像跑出來了, 所以說那麼亮的地方還是"有拍到"的.

只是這樣的影像, 實際上是沒辦法"賞心悅目"觀賞的, 只能說局部上存在有8~9格的"資訊"吧? 能看的, 也就四五格吧?

* * *

黑白負片也號稱可達 9 格寬容度, 我也不知道怎麼來的, 是不是靠沖出來的?

我用黑白拍低光, 掃出來的圖檔, 沒有比 4~5 格的彩色負片來得好. 或許是我的店家沒有幫我"特調"藥劑


黑白暗房我個人不是很熟.
就之前聽有玩手工暗房的朋友說. 黑白負片寬容度雖然很大. 但問題是相紙的寬容度沒那麼高
底片假設算七格的話. 相紙就算五格好了. 就看自己要採底片裡面哪五格來放

所以這似乎跟RAW檔的狀況有點像....JPG乍看之下爆掉了或黑掉了的地方. RAW檔卻可能還有一些影像資訊.
可以藉軟體降低或升高曝光量. 把它拉出來.
感謝文包前輩的分享,小弟真的受益匪淺.由於太菜無法送上分數,只好在此表達120%的謝意.
小弟只有傻光相機(Minota Dimage Xt),趁著好天氣,把文包前輩的點測光法,練習一下.
平常只有矩陣測光的我,在嘗試點測光時,真的很挫折,照片不是全部過亮就是全部過暗.
附上劣作兩張請各位前輩指導批評.

拍攝地點是在紐約五大道49 st附近
小弟想拍的是中間這棟建築物,因被其他建築物遮住,在部分光線照射的情況下,產生粼粼波光的感覺.


第一張照片,點測光是取主體建築物的背後建築物亮暗交界處,各取一半
焦距6mm,光圈2.8,快門1/250 s,ISO 50


第二張照片,點測光是取主體建築物的背後建築物亮暗交界處,亮暗比是1:3
焦距6mm,光圈2.8,快門1/500 s,ISO 50

由於是傻瓜相機,因此不敢奢求會有什麼好的效果,小弟是覺得第二張好像比第一張好一點.
可是小弟對自己的眼力沒什麼自信,還請各位大大指導一下,如有其他建議也請不吝指教.

P.S 小弟正在存錢準備入手第一台DSLR,在此之前先拿小Xt多做練習.
文包前輩的這篇文章真的讓小弟收穫良多,萬分感激.
歡迎留言,只要不謾罵攻擊,留言一律五分奉上。
文包 wrote:
相紙的寬容度沒那麼高...(恕刪)

文包兄,您好像說反囉,好像底片「壓縮」得比較多才是
逍遙騎士
果然是一篇好文
好像有任督二脈被打通的感覺
接下來要勤加練習才行
感謝大大無私的分享
文包 wrote:
我的影像對比全都調整過. 所以都已經不是拍攝時的原始數據了. ...(恕刪)

想不到我兜一大圈, 舉例說明還是說不清楚, 直白一點說說看:

白雲要補償1格到2格, 我有時候還會補到 2.5 格. 曝光補償以取其"去掉顏色影響的正確測光".

多幾格, 是不是應該以"補償完的測光值"來比較? 而不是用未補償前不正確的測光值做比較呢?

不管白雲的點測是 1/500, /1640, 1/800, 補償完是 1/250 的話, 相對於選擇的曝值 1/250...

從 Luminosity 上來說, 是沒有比較"亮"的.

* * *

這就是我的困惑, 我們在說 Dynamic Range 的時候, 在說底片能包含幾格的曝光的時候,

是幾格 Luminosity Histogram 呢? 還是幾格 RGB Histogram?


* * *

另外, 之所以圖上看起來白雲比中間灰稍亮, 原因除了"白色"的視覺效果以外, 我猜是:

1. 或許文包兄修過圖.

2. 或許當時的藍天也需要補償修正, 藍天不是總是中間灰的.

本來想避過討論修圖來提出我的問題的, 現在這樣講比較直, 也僅僅是希望言簡意賅, 無任何不同意的意思.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 5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