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拍照有兩種極端的態度:1. 我 > 鏡頭 > 目標2. 目標 > 鏡頭 > 我1是我心中已經構想好我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已經模擬好成果),然後透過鏡頭,找尋適合的目標來達成我的目的.2是事前心中完全沒有目標和定見,到了現場再隨機.風景區可能拍遊客,演唱會可能拍風景;只要看到有趣的,想辦法用鏡頭捕捉下來.兩種態度都沒有是非對錯.對我來講:1是比較偏向商業性的作品,需要相當程度的技術.找到我要的目標拍下,回去加工成為我想的.作品一定要維持某個品質與量,才能有商業利益.2是一種隨性的做法,就是用心去感受周遭的狀況,觸動到心的,就透過鏡頭努力捕捉,成不成功看運氣.通常拿來拍興趣,想靠這賺錢很難,除非是非常有才氣,能被文化或出版業網羅.1的做法對目標最極端的控制,就是棚拍的商業攝影,100%嚴格設定光源和美化商品(一定要達到已經設定好的標準,虛假也無所謂,只要不涉及詐欺就好).最模式化的,就像早期的婚攝,室內室外模擬好幾套劇本,不管哪對新人來,都能讓新人按表操課,收穫滿滿的回去.但看多了,就顯得千偏一律,不過就是攝影師糊口的工具罷了(能不斷推陳出新劇本的就是業界翹楚).2是屬於生活照,新聞記實,或是所謂人文攝影.心隨境轉,大量的按快門,事後再作篩選.有沒有好作品除了看攝影者本身的心思細膩度,再來就是看當天老天爺有沒有賞臉給你天時地利,和有沒有抓到那一瞬間的人和.這極需要拍攝者個人的心思修為,像我,自己喜歡的引不起別人共鳴,只能自Higt,就是失敗例;但也藉由按快門獲得快樂,也算到達目的.這類攝影的佳作,必是出人意表或是直入人心的.在我看來,開版大就是1多2少,他父親就是2多1沒有.職業攝影(或往職業道路的)有執業壓力不用講.為興趣而拍照的人,自己當初想拿相機的初衷?還是就是器材控(沒有任何需求,求就是愛找理由往工具鑽研.01這類人好像偏多,於是成了勸敗園地).
jiabook wrote:初看幾張風景時覺得技術很強,後製很強一路看完,都是一樣的感覺,技術強,後製強但不會再看第二次因為大多是拍現有的美景、美女、外國如用在商業用途都是很棒的照片但我覺得你技術已經超強可以試著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當地生活、去創作、去實驗也許會有不同的新體會另外個人覺得不是每個人拍照都要當職業攝影師不懂「攝影學」就是不尊重攝影?要懂才能買1Dx 跟L鏡?有很多大師不一定說得出什麼攝影學但用傻瓜相機都可能拍得比你有味道鑽研技術很好,但何以如此自信滿滿、大言不慚? 我收回上述的屁話你拍得非常好鑽研攝影技術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讚啦!
如果為興趣而拍,我會給 但執業拍攝,只能說拍好是應該的 請原諒我很酸,因工作關係經常接觸同業也會接觸新人於國外拍攝的平面作品而功力強的攝影師會將當地人文融入作品中我想這也是某些前輩想強調的部份跳出框框,創造自我風格,你可以更好的
哈哈!這棟樓好!攝影新手也來追蹤學習一下。看到很多攝影前輩對樓主作品的評論,很值得觀摩。因為看到一位攝影前輩在此樓留言,就來看看,沒想到一看就花了2小時,真是精彩!還忍不住留言追蹤。樓主的作品第一眼就吸引人,先標示好,有空再來看幾次(我已經加Flickr),有攝影前輩提到看了3-4次,應該我也要試試。以前曾聽說:好的影像,能讓人百看不厭,最近剛好有一張照片看了10次以上,還印象深刻。樓主說不定也可以試試,自己的作品可以百看不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