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安全快門取決於實際焦長還是等效焦長?


中部馬斯 wrote:
不好意思!我是新手!...(恕刪)


那你真的有這個精神想要更了解這個 rule of thumb 的話.
你可以先去以下網頁把相關的基礎知識補充一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ircle_of_confusion

網頁已經查給你了, 剩下就是你自己的認真精神.
感謝提供!
以google搜尋有一堆網頁可查!先讓小弟消化領讀一下!若有疑問在行請教!

中部馬斯 wrote:
感謝提供!
以google搜尋有一堆網頁可查!先讓小弟消化領讀一下!若有疑問在行請教!

我不太認為上面那位先生給您的Wiki網頁會找得到安全快門式子的由來,因為該頁是討論模糊圓,而模糊圓的直接應用是決定景深。

這幾年來樓上那位先生十分喜歡引用這個網頁,也許他已經把這個網頁的內容融會貫通、悟出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束西,所以您不妨直接問他如何從該網頁的內容導出安全快門,他會教您也說不定。

如果您有興趣,這裡有比較硬的光學知識:基礎知識系列,比較淺顯的是寫給新手系列;另外,相機鏡頭系列是有關相機鏡頭的討論。如果您是學生,貴校圖書館可能有拙著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看書是比較有系統的。

希望這些資訊對您有用。

中部馬斯 wrote:
感謝提供!以goog...(恕刪)


聽冼老師的話
讀些硬一點的書裏的基礎較實在

基礎的東西弄懂了
安全快門,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

冼鏡光 wrote:
如果您是學生,貴校圖書館可能有拙著



大哥

您說的"可能" 只有"2間"學校有.....

似乎不是很威的書 = =



Intel Pentium MMX 200MHZ ASUS TX97-E NEC 32MB EDO RAM*2 Winfast S280V2 2MB Q
摘錄冼鏡光老師的一段話:
不同的前提與假設既可以導出要也可以導出不要乘1.5X(或1.6X)的結果。不過安全快門只是個參考值,依各人手的穩定程度還是要加減的,所以它不是1 + 1 = 2這樣的公式。再者,如果不乘1.5時安全快門是1/100秒,乘上1.5後也不過是1/150秒,還不足一級(1/200秒),因此取其快的就好了,免得傷神。
....


安全快門-它到底安不安全是要看被拍攝的物體是不是有在移動,以及你的手是不是手振.
不動的物體與一般狀況的手去套用安全快門才能有用.





冼鏡光 wrote:
我不太認為上面那位先生給您的Wiki網頁會找得到安全快門式子的由來,因為該頁是討論模糊圓,而模糊圓的直接應用是決定景深。


我想這個 wiki 網頁會比較接近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utter_speed

裡面提到
The ability of the photographer to take images without noticeable blurring by camera mov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choice of slowest possible shutter speed for a handheld camera. The rough guide used by most 35 mm photographers is that the slowest shutter speed that can be used easily without much blur due to camera shake is the shutter speed numerically closest to the lens focal length. For example, for handheld use of a 35 mm camera with a 50 mm normal lens, the closest shutter speed is 1/60 s.

但是就跟模糊圓一樣,這個安全快門的經驗法則也奠基於大量的假設(例如是要以洗出一般大小的相片而不是放大輸出,使用一般常用的ISO而不是像ISO3200,不考慮石膏手或觸電抖抖手,不考慮防手震鏡頭...),因此他接著就說
This rule can be augmented with knowledge of the intended application for the photograph, an image intended for significant enlargement and closeup viewing would require faster shutter speeds to avoid obvious blur.

這邊就類似於前面在討論的是否要調整成 安全快門 = 1 / 焦段 x 個人化變數。

例如如果你是石膏手,鏡頭又都有防手震,那你使用的公式可能就要大幅調整。

數位化的時代,洗照片的人少,100%檢視的人多(100%檢視跟傳統的放大輸出意思差不多了),加上片幅和畫素多樣化,不同檔次的防手震的鏡頭或機身大行其道,使得這個公式確實有點跟不上了。



最後回到1樓的問題。如同前面某樓講的,相同幅度的抖動,當你視角越窄則越明顯,因此視角越大安全快門越長,而同片幅時焦段越短視角越大安全快門越長,因此可以先得出 (當片幅固定時)

安全快門=n/焦段

然後碰巧的是當片幅為35mm時,n似乎用1就差不多了。但n=1時是基於片幅為35mm大小,所以

安全快門=1/焦段

公式裡的焦段就必須是以35mm為準,因此APS-C上裝了50mm鏡頭,其視角等於35mm的75mm鏡頭,因此使用上述公式時必須帶入75而不是50。

當然當你自行求出APS-C片幅使用的n值時,你要帶入的焦段就是50而不是75。

冼鏡光 wrote:
我不太認為上面那位先...(恕刪)


要用科學的方式來推導這 rule of thunmb.
自然要有模糊的定義,
coc 就是這個定義在攝影上的共同語言.
而 coc 又牽扯到了 focal length, angle of view, 等等自然也都要先搞清楚.
而最終需要推導的是如何程度的畫面位移,
可以讓一個原本應該小於 coc 的點位移超過 coc 的的大小.

Cudacke Dees wrote:
要用科學的方式來推導這 rule of thunmb.
自然要有模糊的定義,
coc 就是這個定義在攝影上的共同語言.
而 coc 又牽扯到了 focal length, angle of view, 等等自然也都要先搞清楚.
而最終需要推導的是如何程度的畫面位移,
可以讓一個原本應該小於 coc 的點位移超過 coc 的的大小.

這一點人人會說,您何不就行個好推導出來教導我們呢?這樣眾家兄弟往後就不會再吵翻天了。先在此謝過,並且期待很快讀到您的論証。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