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簡單算 EV (光圈,快門, ISO)

diffusionless wrote:
clwu5724 大...(恕刪)


何謂 EV 不變? 您真的知道 EV 不變是指什麼嗎 ?

ISO 100 的 EV 與 ISO 200 的 EV 因感光度不同,得到不同的 EV,

那這個 EV 有沒有變? 很多人會說 ISO 100 與 ISO 200 當然 EV 有變?




































如果我告訴您, 我現在用 10 EV, 您是否必須知道我到底是用 ISO 多少呢 ? 然後才能知道我的光圈快門呢 ?
(不須要. 對照我上面的 EVLIST.JPG 內容.)

ISO 100 的 10 EV 與 ISO 200 的 10 EV 一樣嗎?
(一樣的曝光組合,不一樣的感光度.)

您的 ISO 100 與 ISO 200 的 EV 疑問,
(ISO 200 是 ISO 100 的 EV + 1, ISO 200 與 ISO 100 相差一級, 對 EV 來說加 1 是提高亮度, 但在 EV 的曝光組合是降低亮度的曝光組合.)

EVLIST.JPG 是以何 ISO 製作的?
(EVLIST.JPG 沒有針對任何 ISO 去量身訂做!)

為何沒有針對任何 ISO 去量身訂做,但符合 ISO 100 ?
(您我不認同的地方.)

因為您真的是認真思考那些數據,所以我選擇回應您, 此篇也回應至此,不在回應.
ZeppelinSound wrote:
在固定的場景,EV不會更動,如果以不同感光條件拍攝,光圈快門是適應新的條件
開個話題沒吻合你的論調,難不成還要開個新的戰區嗎?希望樓主先靜心回顧前文。


EV 不是指場景的明亮度,
"In photography, exposure value (EV) denotes all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hutter speed and relative aperture that give the same exposure."

"Each increment of 1 in exposure value corresponds to a change of one “step” (or, more commonly, one “stop”) in exposure, i.e., half as much exposure, either by halving the exposure time or halving the aperture area,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changes. Greater exposure values are appropriate for photography in more brightly lit situations, or for higher ISO speeds."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value)

EV 所指的本來就是可以達到相同曝光的 "快門" 與 "光圈" 組合.

所以固定的場景 EV 也會因為 ISO 變動而更動.
其實冼鏡光老師有寫過相關的文章,請見這篇
而clwu5724網友正好犯了其中的謬誤。
若依冼老師的解說,將測光與曝光兩件事分開,這樣就會比較清楚!
測光是為了讓拍攝者知道底片/感光元件是否可獲得充足光量,而所需光量的多或少可以由ISO來決定,所以ISO敏感度愈高,測光時達成充足曝光的光量標準愈少;而最終底片/感光元件的光量供給,則是靠光圈及快門!

在銀鹽時代,每種底片達到充足曝光所需要的照度/輝度不同,這個充足曝光量就是EV(Exposure Value),也就是透過相機的光圈及快門所提供曝光的光量。
但是不同底片充足曝光所需的照度/輝度不同,對相機的測光系統而言是件麻煩事。我怎麼知道今天塞進我肚子裏的底片要多少光量才會充足曝光?
所以又制定了底片速度(Film speed)的測量基準,舊的衡量標準是ASA(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後來經過國際認證組織(ISO)的修定(ISO 5800:1987)後就成為了現在的國際標準。

有玩過機械式相機的傳統底片玩家比較清楚,在一般情境拍照時,先調整鏡頭光圈,再依測光表告知是否Over或Under,再調整機身快門數值,以符合測光結果。
ISO咧?在裝完底片設定好底片速度時就固定了,除非要整捲底片增/減感,否則在拍完整捲底片前就不會再變動了。

在數位時代中,因為感光元件可透過訊號的增益,而能夠隨時更改ISO,所以很多人把ISO當作是曝光值的一個變數,其實是誤解了。

若覺得這樣的解說是在胡扯,麻煩您去Wiki上查倒易律(Reciprocity)的定義,以及底片速度(Film Speed)的解說。

非必取而不出眾,非全勝而不交兵,緣是萬舉萬當,一戰而定!
diffusionless wrote:
clwu5724 大大:

在定義觀念上問題已經在之前討論過,在此就直接說出這個計算的問題。

如果要加入ISO進來
而ISO是減的方式
1.如 ISO=100, F1.0, 1s=0Ev
ISO=200, F1.0, 1s=-1ev
這樣我們知道上面是比較亮, 下面是比較暗(EV越大越亮)
符合實際經驗


你對定義的認知有誤,
定義的計算是以這個公式,


所以 EV=0 的時候, 光圈=F1.0, 快門=1s 是其中一個 "光圈" 與 "快門" 組合,

而 EV 相對於 ISO 的公式則式如下,

其中 S 為 ISO,

所以如果你要假設現在的情況是 ISO=100, 並且求得 EV=0,
也就是說你的目前是用 ISO100 的底片或這數位相機設定,
則在此場景, 快門則可以是 1s, 光圈則可以是 F1.0

那要如何換算如果現在同樣的場景,
底片換成 ISO200 的情況呢?
因為 ISO 從 100 換成 200,
所以 EV 從原本的 EV=0 增加一格, 變成 EV=1,
所以光圈=F1.0 跟 快門=0.5s 是其中一個可以達到與原本用 ISO100 一樣的"光圈" 與 "快門"組合.

符合實際經驗.

定義是這樣子的,
所以你上面所提的計算基本上是把定義的因果關係搞錯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value)
不知 教科書會不會改寫
另一色溫、色調討論串,我也有同樣的好奇心
Cudacke Dees 大大:

其實這個部份已經很多大大在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658746&p=9#10578884 和樓主筆戰過!

但樓主仍不死心一定要把ISO放進來,本人意思是不管你放進來是加或減都是不對。

這部份其實在冼老師的網站講過,也在之前和樓主解釋。

Ev=Av+Tv( 快門和光圈下定義)

Ev=Bv+Sv(測光所的輝度和ISO的定義)

正確曝光時候=>AV+Tv=Bv+Sv


diffusionless網友,原來先前C網友就已經戰過一回了。
剛看完那一串討論,最後得到一個結論......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若有人只願意相信自己的結論,即使是謬論,也只好由他去了。
非必取而不出眾,非全勝而不交兵,緣是萬舉萬當,一戰而定!
diffusionless wrote:
但樓主仍不死心一定要把ISO放進來,本人意思是不管你放進來是加或減都是不對。


那你頂多是跟樓主一樣沒想通而已....

因為 EV 定義本來就是 "同時" 代表下面兩個公式.
(這在 wiki 有很明確的說明, 而且比洗鏡光講的還清楚,
只是英文看不看得懂而已.)





diffusionless wrote:
Ev=Av+Tv( 快門和光圈下定義)

Ev=Bv+Sv(測光所的輝度和ISO的定義)

正確曝光時候=>AV+Tv=Bv+Sv


不是正確曝光的時候 AV+Tv=Bv+Sv,
是你要曝光的時候 EV=AV+Tv=Bv+Sv.

兩者一定是要同是成立,
曝光才有意義,
根本沒有 ISO 放不放進來的問題,
當你跟偶說一個 EV 數據的時候,
這個數據一定是同時代表一個 "光圈" + "快門" 的組合,
也同時代表一個 "場景" + "ISO" 的組合,
兩個組合是要同時成立, 這個 EV 拿來曝光才有意義.

BTW, 拍照沒有所謂 "正確" 的曝光,
只有 "適當" 的曝光,
Cudacke Dees wrote:
(這在 wiki 有很明確的說明, 而且比洗鏡光講的還清楚,
只是英文看不看得懂而已.)

啊!請問Wiki的這個網頁就EV(對,僅就EV)的說明比我的老生常談,什麼是EV?說得還清楚,是否可以向您討教?換句話說,單就EV的定義與說明上,本人的網頁與拙著少了些什麼呢?敬請指教。

Cudacke Dees wrote:
當你跟偶說一個 EV 數據的時候,
這個數據一定是同時代表一個 "光圈" + "快門" 的組合,
也同時代表一個 "場景" + "ISO" 的組合,
兩個組合是要同時成立, 這個 EV 拿來曝光才有意義.

這可不一定啊!如果只要說明"光圈" + "快門" 的組合(譬如鏡頭的通光量)時,EV就是該組合的通光量(供給面),這可不一定真要曝光呢!只有在講APEX系統時才有EV = Av + Tv = Sv + Bv的恆等式。您很信Wiki,Wiki上提到Ray的名著,何不拿來翻翻!我在另一串討論中把Ray書中一頁scan下來了,您不妨參考。貴校圖書館中應該還有其它更好的說明。

Cudacke Dees wrote:
BTW, 拍照沒有所謂 "正確" 的曝光,
只有 "適當" 的曝光,

當您在談EV = Av + Tv = Sv + Bv時,Av + Tv的組合就是基於APEX而來的「正確」曝光,如果您是談藝術面,那才是拍攝者眼中「適當」的曝光,所以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冼鏡光 wrote:
啊!請問Wiki的這個網頁就EV(對,僅就EV)的說明比我的老生常談,什麼是EV?說得還清楚,是否可以向您討教?換句話說,單就EV的定義與說明上,本人的網頁與拙著少了些什麼呢?敬請指教。


不是多什麼, 少什麼的問題,
而是 wiki 的說明就是比較簡單明瞭,
只不過是英文而已.

冼鏡光 wrote:
這可不一定啊!如果只要說明"光圈" + "快門" 的組合(譬如鏡頭的通光量)時,EV就是該組合的通光量(供給面),這可不一定真要曝光呢!只有在講APEX系統時才有EV = Av + Tv = Sv + Bv的恆等式。您很信Wiki,Wiki上提到Ray的名著,何不拿來翻翻!我在另一串討論中把Ray書中一頁scan下來了,您不妨參考。貴校圖書館中應該還有其它更好的說明。


所以偶說了 wiki 說明比你清楚,

EV 的定義,
"In photography, exposure value (EV) denotes all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hutter speed and relative aperture that give the same exposure."

"The recommended f-number and exposure time for given lighting conditions and ISO speed are given by the exposure equ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value#Relationship_of_EV_to_lighting_conditions)

冼鏡光 wrote:

當您在談EV = Av + Tv = Sv + Bv時,Av + Tv的組合就是基於APEX而來的「正確」曝光,如果您是談藝術面,那才是拍攝者眼中「適當」的曝光,所以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所以偶說了 wiki 說明比你清楚,

"When applied to the left-hand side of the exposure equation, EV denotes actual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ettings; when applied to the right-hand side, EV denotes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ettings required to give the nominally “correct” exposu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value)

"Until the late 1960s, cameras did not have built-in exposure meters, and many photographers did not have external exposure meters. Consequently, it often was necessary to calculate exposure from lighting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of recommended photographic exposure to a scene's average luminance is given by the camera exposure equ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APEX_system)

的確沒有正確的曝光,
這不是藝術面不藝術面的問題,
而是, 事實上就沒有一個正確的曝光,

簡單舉例,
反差大的環境,





這兩張沒有什麼正確不正確的曝光,
並沒有偏重亮部就是正確,
也沒有偏重暗部就是正確,
也沒有偏重明暗部平均就是正確,
頂多只有如何曝光, 才適當, 才能達到所需要的得到的畫面,
不管藝術面, 只單純看要得到一張什麼樣內容的畫面,
就已經不會有 "正確" 的曝光.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