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應用面來說 相機壓根兒沒辦法知道我們身處亮一點或暗一點的環境 它唯一所能幫你做的一件事,就是"呆呆的測量" 並告訴你,若要將測量的"畫面範圍內的平均明暗度" 恢復到"中間灰"(灰卡在標準照度下,反射 18% 的光線)的明暗度下 所需的光圈與快門值時,告訴你叫 0 EV 也就可以說是 Zone System 中的中間灰 Zone V (與現在的相機測光方式相同,以反射式測光為基礎, 建議可以看一下維基的參考資料,懶得看英文也沒關係,有圖可以加速了解)
舉個實例: 有著大量白雲的晴空,當相機告訴你某一個光圈與快門組合下,曝光值為 0 EV 你將會得到一張"灰"雲的照片(你所認為的太暗) 同樣的,你對著一片黑色玄武岩牆時,相同的狀況,曝光值也是 0 EV 那麼你也會得到一張"灰色"的玄武岩牆(你所認為的太亮)
所以,相機上的 EV 量表,是要拿來與相機"溝通"的參考 自己要了解,什麼樣的被攝體,相較於中性灰 是要少幾個或多幾個 EV (曝光量,或說是曝光差幾格) "中間灰"的概念,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