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焦長是以135片幅來說)
放鬆觀看加眼睛餘光(中央區加兩側可以意識但無法辨識的範圍) 約為35mm
放鬆觀看不加眼睛餘光(單論中央可以辨識的範圍) 約為50mm
意識集中認真觀看一個地方 約為90mm
在拍RF時估焦跟估視角都是很有趣的自我訓練.
當年LEICA的Oscar Barnack在研發使用35mm電影底片來當作相機底片時,是把兩格35mm電影底片當成一格相機底片來用,24 x 36mm的片幅,就這樣沿用下來。
當他在為這個「新片幅」找尋適用的鏡頭時,他的想法中並沒有「符合人眼視角的標準鏡頭」這個概念。而定義上真正符合135底片片幅對角線長度的,樓上有朋友提過,應該是43.27mm。
但是,Barnack當年選擇了50mm的鏡頭用在原型機上,這一用就用到現在,還被稱為135相機的標準鏡頭。他純粹只是想找到一個製造容易、光學品質不錯的產品,來搭配他的原型機。
這裡的光學品質,指的是能夠將底片中的影像放大5倍,景深內影像仍然銳利的品質。24 x 36 mm 長寬放大五倍,大約就等於5 x 7底片做印樣的面積。當年使用的大型底片,大概就這麼大,而且照片用印樣的方式取得,不經過放大。LEICA是當年率先喊出「小底片,大照片」概念的廠商。
二次戰後,日本相機廠大量模仿LEICA生產廉價相機,第一個作法就是抄襲,認真的日本廠商連標準鏡頭的焦距長度也毫不遲疑地照抄。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當年LEICA的標準鏡頭標示50mm,但實際測量的結果卻是51.6mm - 52mm,日本廠商Nikon, Canon抄過去的鏡頭規格也是51.6mm,標50mm(事實上大多數標50mm的標準鏡頭都接近52mm)。
日本ASAHI攝影雜誌社在1959年做測試報告,測量鏡頭時覺得非常古怪,一向講求精確的德國LEICA為何為標示誤差這麼大?因此當年就特別詢問了LEICA原廠。
原廠的答覆很有意思。他們說當年的光學製作技術並不像現在這麼精密,要生產精確的50mm有其難度。此外,當年52mm焦距的鏡頭,在做光學校正時比純正50mm或43mm鏡頭要容易,所以光學品質好的鏡頭優先採用。現代的鏡頭當然都是準確的焦距。
至於50mm鏡頭視角與人眼水平視角的關係,我想是後來才產生關連的,不是設計者的本意。
ps.
根據手上的「LEICA LENS COMPENDIUM」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數據,人類單隻眼睛可以清楚分辨事物細節的視角,約為20度,單隻眼睛的整體視角約為140度。雙眼疊合的視角更大。這些都跟50mm鏡頭的視角差很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