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超淺談對焦點、片幅與人像拍攝關係


人家只是有想法 提出來而已
大家可以討論討論看看對焦問題


Sunglow wrote:
相機不是用來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是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您也說到啦 如果有更方便 更快速 更準確的對焦方式 那不是造福更多人嗎??
而且新機種不是都會強調有增強這一部份嗎??

只要新機種出來 就會有更新對焦的 方式 或是增加點 或是增加準度速度

別管人家學院怎樣咩..... 他的困擾應該不是單單那張照片的問題啦.....
誰照相只拍一張 一種樣子 一種姿勢


對焦點.....我不希望他多 我只希望能平均點 太集中 太散都不好..
中央點合焦後重新構圖 這方法我很少用 很怕脫焦.....
因為我常三心二意的 鏡頭一直跑來跑去
所以我比較希望有對焦點快速控制的方式.......

用全區自動對焦就可以啦 不過它總對到我不想對的地方比較多.............

還乖乖自己選 慢慢轉吧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傳說中收攤了,所以變傳說了,空太時N的五點對焦系統。
不好意思.....我的眼睛只看到 " 心芽"......好水喔 , 有好一陣子沒看到她的外拍照了...啊....離題了..
D40, D60 三點對焦...啼笑皆非?
可能你沒有考慮到...這台機器的定位跟設計想法
對於專業使用者或進階使用者來看這機器..當然會不足
但是..如果以剛剛入手開始學單眼的小女生..
越簡單的操作, 越容易上手


那是不是可以用最近點對焦,然後縮光圈來得到足夠的景深
但看來這不大適用於拍攝"淺景深"的風格



是不是非中間對焦的對焦速度和迷焦會來的大一點
有時候為了構圖選擇非中間對焦時,常常會對了好一陣子說!
http://blog.yam.com/cblovefish
jershian wrote:
D40, D60 三...(恕刪)


有時人很容易把焦點集中在讓人感到刺眼的地方(如某段文字)
我寫這篇並非要挑筆戰,只是提出一些觀點
感謝bikevts兄說出我心中的想法

入門機其實還是可以有更好的設定方式,就像我們往往看一個產品spec會希望他能盡量提供多一些option
即使我們不一定都會用到

也許我用了較讓人刺眼的字眼(誠意、啼笑皆非..etc.),但我的出發點是理性討論而非筆戰
挑起任何用戶的不快並非我所樂見,我也無法因此拿到好處,不是嗎?

^___^


bioeric1342兄與Sunglow兄的回應與指教我相當感謝
我也多準備了一些資料來回覆兩位,請容我稍後補充,謝謝^^
其實我提到這個是在說明目前對焦系統在FF時的應用,會有對焦點過於集中的問題,參考D300 Multi-CAM 3500DX對焦點分佈,跟D700 Multi-CAM 3500FX對焦點分佈,或是α700與α900的9點菱形對焦模組在兩台相機的對焦點分佈就知道了
FF對焦點分佈會略小於Canon APS-H、遠小於APS-C "簡化來說(並撇除透視感造成的視覺差異)"是因為APS遮蔽了四周的部分(D3 DX模式)
對焦點分佈的差異,因為廠商在不同片幅的相機,卻套用了相同(或相近)的對焦模組而導致,從底下這張1Ds II /1D II的對焦屏就可以看出差異,1.3X片幅的1D II在對焦屏周邊部分可見到一圈較暗的區域,我猜測是直接遮蔽掉,所以對焦點就會相對的較分散



PS:文中我忽略了D2X與D80、D90、D200發表時間的差異,在此提出道歉~

D2X 2004年9月發表,11點對焦
EOS-3 1998年發表,C家第一款45點對焦系統
EOS-1V 2000(or 2001)發表,45點對焦
EOS-1D/1Ds 2001年發表,45點對焦
EOS-1D2/1Ds2 2004年發表,45點對焦
先聲明我並不是再挑起C、N戰爭,純粹看到網路一些討論有感而發
文中提到誠意說,是因為看到網路上有不少討論說某家廠商有誠意或沒誠意..blah..blah..blah...

我文中提到棚內工作會縮光圈至少F4.5~F16(常用F5.0-F13),您有機會不妨試試50mm、F5.6拍半身照,主體斜側面向您(也就是一隻眼睛的焦點較靠近您,另一隻眼睛則較遠),往往較遠的那隻眼睛幾乎要超出景深範圍了。
文中已提到個人在棚內大部分應用光圈為F5~F13,但由於往往會有客戶希望拍出稍淺景深的人像,在考量拍攝距離、鏡頭使用與實際狀況下,當主體並非正面面對我時,有時部分身體會跑出景深範圍外(個人習慣是能盡量一次拍就構圖好,而不是後製裁切出要的範圍)
另構圖裁切掉部分頭頂好不好看見仁見智,拍照很少會使用這種構圖的論調也並非全然事實,我底下舉出5張直幅、橫幅不切掉人物頭頂的照片作範例
在底下的這5張參考圖中可以看到各相機的視野率、放大倍率對於OVF的大小與影響、以及其對焦點在OVF中分佈的狀況,圖片寬度超過一些所以被縮小了,可以點圖片看完整版 (照片由我提供,感謝LDS的KEN兄幫我做圖)









MSKEITH大大:
很精采的文章!
不過,我有點小疑惑,在Nikon的對焦點排列和Canon不同,在Nikon的對焦點是以4:3的長方形而長邊與片幅長邊平行,而Canon剛好相反且長方形比例是近1:2。因此,即使如同大大所講在不同片幅採用相同對焦模組時,在N家全幅可對焦位置會向片幅長邊偏,比較靠近1D系列,雖說在短邊範圍比C家較小,但我覺得N家這樣排列的方式,我覺得是比較好一點。不過,不知道大大兩家全片幅實際在拍攝的狀況是如何?那個會比較好上手?


超好文,感謝樓主的分享!

至於使用上,大家可能由於領域不同而各有不同感受,所以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理性一點看待就好囉!

C家的9點菱形以後我也用得很高興,可是近來卻越來越覺得受限、不好用,實在是很多時候我們構圖上並不會中規中矩的把主體放在那幾個點上。
或許會有人採用對焦重構的方式,不過在必須大光圈的情況下,又不適用了。希望C家在對焦系統能有新的進步囉!
diffusionless wrote:
MSKEITH大大:...(恕刪)


我來亂的..



這樣好像不賴XDD

如果是拍直幅人像,Nikon 51點在FF上頭,在寬邊分佈比較廣一點
Canon 45點在FF上頭,在窄邊分佈比較廣一點
Nikon 51點的最邊緣點"看起來可能"比較好用一些

這兩天剛好也在用D700,不過都在拍小物跟風景,沒拍人像
我覺得兩家都不夠完美,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只是這應該得靠重設計對焦模組才有辦法解決

另外再來亂一點,對焦點分佈位置與範圍,還是沒有對焦精確來的重要
以Canon中低階移焦的案例與情況來說(甚至1D/1Ds系列也有移焦的案例),點在多,對不精確有屁用XD

這點我覺得D700表現的好多囉~~~~

btw,我兩台機身都是Canon的,以上言論謹代表個人主觀感覺,不想偏袒任何一家,也不想說任何一家的壞話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