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080720] 影像分析的自我反思. part.I

maxi1214 wrote:
最近拍照真的拍到一個...(恕刪)


感動談何容易。

那種東西會越來越少,攝影的路也會越來越難走,但是你越走,就會發現你看到的世界變的跟以前不一樣。


舉個實例,小弟本來相機買來也是隨拍,沒有主題,一陣子之後開始迷上生態攝影。

白天拍鳥,晚上拍蛙,一陣子之後,出去像是溪頭、武嶺、淡水、日月潭這些觀光景點,以前總是走馬看花,山光水色,美景欣賞,賞過隨拍,拍完就忘。

現在再去,看到的是鳥,看到的是蟲,看到的是許多一直在那裡的美麗,但是我以前怎麼一直都沒發現??

這些,就是攝影帶給我的最大感動。
www.cycliving.com
很多人拍照拍到一個階段都會撞牆
這是因為可以玩的都玩遍了
不管是玩器材還是玩技術
拍不出感動的照片是因為缺乏了技術和器材上的新鮮感
很多人花了一筆錢買了器材後來因為撞牆就把器材乾燥保存
當然買新器材或是看其他人拍的照片可能可以再找回興趣
不過要真的長久的拍下去一定要對被拍攝的人事物有共鳴才行
一個自己看了不會感動的景怎麼可能拍出來會讓人感動
最後拍照只能當作記錄的工具(當然像機本來就是記錄工具)
最多是每個人記錄的方式不同
視點不同表現方法不同所以拍出的照片不同罷了
如果可以花一點功夫研究
對於拍攝題材的內容可以更了解
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深度就會不一樣
慢慢拍照又會變好玩了
不過好玩的也許不是拍照這件事或是拍出的照片
而是從了解到拍下照片這一串的努力和看到照片的喜悅
當然啦拍照不一定要這麼沉重
按下快門本來就是一件簡單的事
小弟以為,

閱讀,是個簡單的好方法,大量的閱讀,是個不簡單的最好方法,

因為閱讀,心裡會產生新的畫面、新的想法,

新的想法出現了,照片的內容自然就會有所轉變...
"FU" is everything
Lanxlot5475 wrote:
雖然這篇文章在這裡恐怕是不會比開箱文、測試文、PK文要來的有人氣,不過,真正玩"攝影",重點就是"怎麼拍",而不是"用什麼拍"。

用什麼拍是在你知道怎麼拍之後選擇的,器材對創作有限制。但是人給自己的限制才是最大的。


感謝回應

其實我想探討的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
不管是誰. 用哪一台相機. 用多好的相機. 都要面對同樣的問題.
那就是
"怎麼拍出好照片"

而其實這個問題更進一步思考. 它其實是在問

"什麼是美"

不管是誰
不管用什麼相機
都避不開影像運作的道理.

而我就是想釐清影像運作的道理.
以及探討....對於平面影像而言. 什麼是美.


這篇心得雖然裡面都是寫我自己的想法. 但其實今年上半年我是盡可能地大量閱讀的
包括書店和圖書館.
買的到的就買. 買不到的就借.
在我能力範圍內可以取得的我都盡可能地去閱讀. 然後筆記整理.

包括講座和攝影展.
只要我知道在台北有攝影展. 我每一場都會去看. 一邊看就一邊筆記. 然後回家在keyin整理

筆記本就隨身帶著. 任何時候想到什麼. 都立刻記下來.

我就靠這樣土法煉鋼累積的.
maxi1214 wrote:
最近拍照真的拍到一個瓶頸

所有自己能想到的拍攝方式都用上了

但是卻始終無法拍出

讓自己感動的照片

手中拿著相機,但卻沒有動力讓我按下快門


如果不想拍. 我的建議是您就先不用急著拍
您就先用看的

相機只是眼睛的延伸. 看到了才有辦法拍.

而要看些什麼. 怎麼看.
都決定在自己的想法


我開始拍城市中的廢墟. 是2007年的八月左右
是因為看了中野正貴和內山英明的攝影集. 才開始感興趣

在這之前. 我從來沒注意到市區裡的破舊房子
那些東西我是視而不見
根本沒注意

在這之後. 我開始留心市區四周的破舊房屋. 突然發現那些景物其實到處都有.


2007年的夏天. 我經常爬象山去拍花草植物
當時我也發現這個道理
美景其實一直都在那裡. 如果它在象山的它就一直都在象山
只是我有沒有去注意到的問題.


最近. 我發現人與空間的和諧關係. 雖然這個詳細說起來又是一大篇啦....
簡單的說
我開始注意到. 人. 透過建築空間. 傳達出看待周圍環境的觀點.

為什麼老建築這樣安排空間. 新一點的建築又少了什麼. 然後最新的建築設計又補回來了什麼

這時候我又多了很多東西可以拍了


這種感覺. 就像寫字不會只是為了寫字. 而是為了想寫出某些內容. 某些心裡想說的話. 而寫字.

當我看到了什麼東西. 想要紀錄. 想要傳達的時候
自然就有拍照的題材和動力.
自我反思, 我一直都沒有做到, 所以一直都拍不好, 或許我真的該把舊照片翻出來, 重新回想一下當初的拍下快門時的瞬間在想什麼, 以及想表達什麼

寫的很好,
不過不是什麼新的觀點,
或許最簡單的事往往最容易被忽視。
footprints wrote:
寫的很好,不過不是什麼新的觀點

問題是,原貼文的本意是自我反思,反省的結果只要對原PO是新的,對原貼文者就是進步,這正是孔夫子說的「溫故而知新」、是一件難能可貴而且值得鼓勵的事,那裡需要兄台說出「不是什麼新的觀點」這樣的批評呢。事實上,一位二十世紀少數偉大數學家之一Herman Weyl在他的一本名著的序言中說得十分貼切:「...現在的年青人往往崇尚時新,而忘了新與舊之間的連繫,...」所以能夠自省,就表示有能力從以往的經驗或錯誤擷取往前走的創新動力,因此請對這樣的自省文多一些讚許、少一些挑剔,因為這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做、而且也做得到的(至少我發現大多數政治人物就做不到)。

+1..好文一篇...在影像的呈現之前..以本人的心得認為..找到適合自己發揮的題材...也是相當重要的...然後好好去經營這個題材...
文包 wrote:
其實我想探討的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
不管是誰. 用哪一台相機. 用多好的相機. 都要面對同樣的問題.
那就是
"怎麼拍出好照片"

而其實這個問題更進一步思考. 它其實是在問

"什麼是美"

不管是誰
不管用什麼相機
都避不開影像運作的道理.


什麼是美?

這是一個極大的議題,而且這個議題已經被討論了數千年,而且永遠沒有一個定論。

所以我們只能在"審美"這件事情上面下功夫,而這個部分不要說文包大大您,就連蔣先生也都是土法煉鋼的。

當今天一個事物被說是美的,那麼我們就去看他:


1.很多人說他美嗎?

如果是,表示這群"很多人"對這個事物有共通的感受,例如很多人覺得小野麗莎的 BOSSANOVA 是美妙的音樂,那麼這個可以被定義為"這群人認為的美。


2.有符合既定的美學形式嗎?

層次、對比、律動、黃金比例、有機 . . . 我們所學過的一些基本的構成元素,是否有出現在這件事物上?
如果有,我們可以將其分析出來,納入資料庫備用,然而大部分的情況我們是很難分解的出來的。
例如康丁斯基企圖用幾何型去解構並重組這個世界在他的畫布上,這可能是一個學習美的方法。


3.自己是否有類似感動的經驗?

美一定是一種可以打動人心的東西,有的時候是感官美,例如童顏巨乳是很感官的東西,但可以打動特定人的心。有的時候是一種感情,例如四郎探母那一面的哀悽,霸王別姬的壯烈,這些情感的部份都是美。


那麼,下一個要問身為攝影者的問題就是: 你怎麼去創作這些東西??


感官美是比較容易可以表達,技術上足夠,而且有材料的話就可以表達。

情感上的美,需要自己的生活累積,找到材料後,用適當的技術去呈現。

例如要呈現孤單?那應該怎麼構圖?去哪裡找一個景?

要呈現"溫馨",又要去哪裡找一個景? 要呈現絕望,要怎麼找到景?


找到之後,光線怎麼分佈?畫面怎麼構圖?景深怎麼控制?

這些開始,就是我們在談的"攝影創作",這是跳脫所謂的"紀錄攝影"範疇,進入"影像創作"的領域時的基本觀念跟心法。


有的時候不是營造,而是去"比較容易發生這個畫面"的地方不斷的等待,這跟拍攝生態、拍攝晨昏大景都是一樣的,你要拍攝人與人的情感,不是去找人演出,就是不斷的等待那生命中的唯一一刻!


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感動,拍攝生命中決定性的那一刻。
www.cycliving.com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