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aru wrote:
眼見目前數位攝影在...(恕刪)
後製天王軟體PHOTOSHOP翻譯成中文應該比較像是"像館"
而且PS的核心觀念
完全來自傳統的攝影與暗房
在沒有數位後製的年代
攝影技巧與暗房後製技巧都是攝影的一部分
許多攝影大師或前輩在底片時代對於暗房的依賴出乎你的想像
再來~~
攝影器材的進步讓大家可以多方面嘗試
不管老手、新手在某個狀態下
獲得的影像都有一定的水準
如果你是拍照維生,當然攝影的前後都需要注意品質
因為這是你的專業
但是
一般人或紀錄為主的攝影,當然還是以照片內容為主
紀錄為主的攝影注重的是按下快門當下的事件
很多時候是沒有太多時間調整相關設定
此時後製就可以補足影像的缺失
現在的攝影
沒有人敢說自己完全不須後製
也沒有人會拿糟糕無比的影像來後製修正
簡單講
只要光線適當,新手相機AUTO開下去
大概都能拍到不算差的影像
再用後製來調整一張讓自己開心的影像
不就是拍照的初衷
monaru wrote:
攝影的色彩準確性如何呢?螢幕所呈現出的影像準確性如何呢?印表機輸出時準確性如何呢?…。面對上述疑問下,採用個人視覺
顏色準確性...這在以前更沒被重視吧 = = 除了大型廣告公司
中小攝影輸出使用軟片顯色差了十萬八千里,沖洗校色也是看老闆師傅心情,毫無標準
這些影像到要印刷製作階段也是要靠掃描輸出的後製人員大量修正....
進入底片末期,拍正片掃描回來的8BIT TIFF檔案也是修得很辛苦啊
用黑白照很多都是搞不定顏色的下策
搜尋一下80年代商業照片,就知道那時代準確顏色準確性才叫做誇張吧 = =
飽和度跟對比催到最高沒再怕的。
品質跟數位化與否根本沒有關係,而是製作的"人"到底專不專業有沒有用心
而對介於二者之間的,則應該是五味雜陳了。
我覺得沒有接觸過底片機世代的人,會很難理解樓主的想法。在我窮學生時代開始接觸單眼相機,拍星星拍風景拍人物,單眼都是跟同學長輩借的,所以五花八門的系統摸了不少,直到畢業工作後才買了自己人生第一台單眼機身(還是二手的)。在物資貧乏的年代,每一張底片都捨不得浪費,拍照時要記錄光線,各項設定,練習不同組合嘗試後的效果,甚至有空跟化學老師調藥水玩暗房,成功率70%已經是當年超高。這種經驗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應該是無法體會的。拍照的步調是一個字--"慢",由於慢,你可以有時間思索更深入的東西,這也是攝影很吸引人的地方。
不過對數位化時代,"慢"這個字的含意大不相同。責怪打鍵盤的不知道寫書法之美,是一種時空錯置的誤會。技法的熟練相對來說不那麼重要了,連拍100張總有1,2張佳作,如果沒有,就連拍200張吧。一場小朋友的舞蹈比賽下來,拍個1千張算小case。要是擔心拍不好,存RAW檔案可以修個夠,了不起換張更大的記憶卡。
底片機時代的哲學是先想再做,數位化時代則是先做了再想。但是,在底片機時代,我也很想拍了再說啊,可是只有36張底片要怎麼辦?沒防手震還要練穩定度到手持1/8秒,上臂夾緊跟打靶要領差不多。這些都因為科技進步不再是困擾的問題了。扣除掉技法之外,剩下不就是"本質"嗎?照相就是一種紀錄,把攝影者看到的景象觀點呈現出來與他人分享而已。
而真正的美妙時刻,往往就出現在那1/100之一照片上的驚豔(無關於畫質、色度、曝光或任何的後製作)。我認為,這種喜悅,既使歷經技術更迭,本質仍然是一樣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