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福衛五號拍照失能之一問

就是技術未到位
太多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經驗也不多,讓人失望沒錯,但這種事沒一步登天的
你以為跟在地面拍照一樣?
elfwong wrote:
福衛五號拍照失能?太...(恕刪)


猜測幾個可能性:

>發射進入軌道後,立即遭到不明國家衛星 EMP 攻擊,導致晶片毀損,防護措施沒有做好

> 情報局的操作技倆,其實可以拍的很好,但要讓某國卸下戒心,謊稱故障了

> MIT 的就是爛,一群工程師浪費公帑,花了56億元,造出一個垃圾.... 這個可能性最高


做成固定焦距的,是擔心可動元件損壞,但液態鏡頭可是台灣科研全球首創的,為何不用液態鏡頭。

或者設計備用的調焦機構,預設不使用,當發射上太空後發現對焦出問題,可以補救。

哈伯望遠鏡的確也出過焦距問題,但正因為有別國灑錢當過白老鼠,我們才更應該吸取別人的寶貴經驗,設想所有可能最糟狀況,做到萬無一失不是嗎。豈有別人犯過的錯誤,自己再犯一次的道理。

台灣不是太空發達國家,小國的太空預算也不多,應好好珍惜少有的機會,不該妄想出問題還要再發射去補救。原研發團隊,政府應立即解散,並終生不再錄用,或調去顧倉庫什麼的,顯然一心就只想貪,還在想後續可以卡個油水什麼的,搞不好是故意做手腳的。

fedora wrote:
做成固定焦距的,是擔心可動元件損壞,但液態鏡頭可是台灣科研全球首創的,為何不用液態鏡頭。


液態鏡頭看它的Size大概只能做在手機上面

要做在單眼相機上面目前已經是不可能任務了,更不可能做在這種太空科學鏡頭上面

不是這方面的行家, 不過一般來說, 應該都會在發射前先做過多種測試, 不知他們的測試結果如何?

曾看過他們如何在政府的刁難下, 靠著各業界的幫忙才完成這台機器, 失敗他們應該會很失望, 日後連整個小組可能都會裁撒, 看來沒有下一次了... 希望政府能再給他們一次機會.

fedora wrote:
猜測幾個可能性:&g...(恕刪)

台灣總是有許多妄想一步登天,不願意付出成本的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做過科學研究或研發相關工作?
你看到完美的結果背後都是經歷過無數嘗試與失敗
如果一次失敗該研發團隊就要被解散 那經驗永遠不可能被累積!

人們總是在罵那些短視近利的台灣公司
但也不想想自己這種想法其實就是造就這種公司型態的根本原因…
福衛五號「失焦」 三方式補救

國人首顆自製衛星福衛五號於8月25日發射後,太空中心於9月8日取得遙測影像,出現光斑及模糊情況,判斷是遙測取像儀的焦距產生偏移,現採取三種方式調校,估計約需二至三個月改善影像品質。

科技部表示,福衛五號是對焦系統不如預期,不會失能,在調校後,最壞結果就是無法維持每兩日固定再訪台灣之規律。

太空中心規劃下列三種解決方式:一、根據熱漲冷縮原理,改變衛星內部溫度,以改變遙測取像儀之焦距,然此方法能改變的程度有限。第二是改變衛星之高度,以符合目前遙測取像儀之焦距。福衛五號設計有推進系統,可以改變高度,然而此一作法可能會縮短任務壽命,也會改變軌道周期,無法維持每兩日固定再訪之規律。三、以福衛五號影像和過去福衛二號拍攝的影像對比,用軟體進行「回溯修正」,改善解析度。

國研院副院長吳光鐘表示,測試是需要時間的,希望能儘快將影像提升到預期程度,目前預估影像調校時間約需二至三個月。

福衛五號影像順利傳回地面,影像模糊不清,且在都市的建築物旁邊出現一圈一圈的光斑,經與光學專家共同分析後研判,模糊不清及光斑皆是焦距偏移造成。

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目前尚無法得知造成焦距偏移的原因。衛星發射過程或太空環境的變化難以預測,只能竭盡可能採取改進措施,把影響降到最低。

===================

以上敘述有矛盾

若"對焦系統不如預期,不會失能",
怎會用"熱漲冷縮原理,改變焦距?
其也說了"然此方法能改變的程度有限。"
就是失能了才無法改變像距到焦距,才想到熱漲冷縮這種克難的方法

要不然就是一開始在地面製造時把像距調校成焦距,然後作死,沒想到上太空後竟發現像距與焦距不合

個人懷疑後者可能性較高,原來就沒有對焦系統,想說在地面準焦後作死固定,上太空就不必對焦,
這COST_DOWN的妙招既可以省了對焦系統的經費與又省了發射重量,
只是沒想到到太空變移焦

第二解決方式"改變衛星之高度,以符合目前遙測取像儀之焦距。"
不看好,應該效果幾乎沒有
像距皆數百公里遠起跳,皆為無限遠,物距變化前後,其最佳像距皆是焦距,目前問題就在"像距不在焦距"上,無限遠的物距改變恐改變不了"像距不在焦距"上的事實"

第三項若地貌改變,人事已非,照片就無用武之地

所謂的三方式補救,看起來移焦正是無法自我調校,可能要派太空人到現場才能調校
elfwong wrote:
第三項若地貌改變,人事已非,照片就無用武之地


不用擔心,

還有google map的照片可以備用,

跟看ptt或是M01

發新聞的記者,

截個圖,

類似的搞法就可以了,

真的沒影響啦。

fedora wrote:
哈伯望遠鏡的確也出過焦距問題,但正因為有別國灑錢當過白老鼠,我們才更應該吸取別人的寶貴經驗,設想所有可能最糟狀況,做到萬無一失不是嗎。豈有別人犯過的錯誤,自己再犯一次的道理。


本覺得在相機版討論這個議題還蠻理性的
沒想到就冒出這篇
太空技術是不用錢的嗎?是路邊撿就可以撿到的嗎?
哈伯望遠鏡大家都知道出過問題
但人家的解法會輕易告訴你?
人家寶貴的經驗就是外人可以隨便吸收的?
太空環境千變萬化
就算避免了以前的錯誤
你怎知會有什麼新的變數冒出來?
真的是嘴砲容易,科學經驗零的人才會說出的話


fedora wrote:
台灣不是太空發達國家,小國的太空預算也不多,應好好珍惜少有的機會,不該妄想出問題還要再發射去補救。原研發團隊,政府應立即解散,並終生不再錄用,或調去顧倉庫什麼的,顯然一心就只想貪,還在想後續可以卡個油水什麼的,搞不好是故意做手腳的。


這就很明顯的人身攻擊了
你能證明人家一心想貪嗎?
你能證明人家一心想撈油水嗎?
網路發言也是要負責任的,請自重


有位網友說得很好
大家常常罵政府罵老闆短視近利
結果每次有什麼事件發生輿論就是用短視近利的方式去解決
所以其實短視近利的政府短視近利的老闆也是我們自己造就的

科學研究本來就是長時間經驗的累積
不然為何讀研究所要用兩年的時間一直反覆實驗try & error才能生出一篇其實也沒啥價值的論文?
那些太空大國不也常常出現很多啼笑皆非的烏龍
更何況是我們這種完全新手
問題出現了,如何解決,避免下一次再出現同樣的錯誤才是最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繳學費的道理
造飛機造船造坦克造飛彈造衛星都是同樣的道理
要有福衛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就要多實事求是,而不是短視近利只會嘴砲

busamartin wrote:
換個D5心臟及對焦...(恕刪)

我猜你應該不知道這個sensor size多大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