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刀 wrote:
各國的婚禮進行方式;習俗&國情&禁忌.....皆不同~!
有拍過婚攝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在台灣婚攝師一般都不太受重視,以小弟常接的鄉下地方流水席來說,
對婚攝師的稱呼常是"那個拍照的"~
把美國大師那套用在台灣(近婚紗般的定格拍攝),大概只會被認為妨礙婚禮進行吧~
小弟是覺得沒甚麼好期待的~
所以
美國有Joe Buissink,我們有Tony
比較期待Tony大哥也來一場現場講習~
Joe有說了,婚禮當天會安排三小時來拍新人特別的照片,這部分就像是台灣的婚紗照
其他的照片都是儀式進行中搶拍的,哪有什麼定格拍攝
儀式進行定格拍攝只有在台灣拍婚紗出身的攝影師轉婚禮攝影才有可能發生
錄影的遇到這樣的婚攝保證昏倒~~

最後那句"美國有Joe Buissink,我們有Tony"讓我有點想吐的感覺
至少Joe不會無聊到跑去不是自己場子的喜宴來恭喜新人,還不是同一都市,也不順路....

至少Joe不會公開的批評其他婚攝的服裝,人家只是穿了個黑色外套耶.....

婚攝圈子實在不大,這種沒案子接,整天閒閒沒事幹,搞出來的笑柄傳的粉快的咧~~

第二天最後的座談會比較有趣,幾個婚紗老人在台上那裡"想當年xxxx....."浪費了不少時間
直接被觀眾鼓掌並嗆回去"我們買票來目的就是希望聽Joe分享......"
真是有趣的插曲~~

婚紗跟婚攝跟本就是不同掛的好不好,應該請婚攝大師(kent,阿倫,郭大瀾等等)一起列席才對
那幾個婚紗老人去拍婚禮保證穩掛的啦~~還在台上講話坑坑吧吧的......
飛刀 wrote:
看來這場演講您相當用心傾聽,想必學到不少技巧,期待您能成功套用在台灣的婚禮拍攝上並期待您的大作~...(恕刪)
人都去了當然要用心傾聽,不然在那裡睡覺嗎?回家睡還比較舒服
攝影技巧是沒學到什麼,不過Joe有些想法倒是覺得心有戚戚焉,跟本人理念不謀而合~~

期待大作是不必了,這裡的大師是Tony,我的大作就留給那些想要請婚攝的新人去欣賞吧!
台灣的習俗&禁忌差異跟國外本來就不同,但是觀念是相同的,都不應該去干擾儀式進行
只看過Aperture那段為Joe錄的側寫而判定Joe是定格拍攝,真是無言~~
另外很好奇Joe如果來拍台灣的婚禮,不知會有什麼表現呢?
頂著36度的氣溫,在路邊搭棚辦桌,陽光透過紅藍帆布打在新人臉上奇怪的光.....
不過以他收費標準,台灣若有人要請他拍攝,基本上不會有這種拍攝環境
還有台灣的習俗&禁忌差異很難適應嗎?只要有人提醒攝影師都不會冒犯
反之國外的婚禮流程也是很難適應嗎? I don't think so
成功的婚禮攝影重點不是這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