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期待短期廠商能夠開發出平價且寬容度更高的感光元件,似乎還是有些不太可能...說到這又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以前從DOS 作業系統轉到Windos3.1的時代,那個眼紅Mac 系統而"複製"產生的16位元作業系統,因為圖形操作介面着實也將整個速度都拉慢了下來. 但是當時並不是每個窮學生都可以買的起X486,所以一個假的32位元系統Windows 95 就這樣產生了.雖然有很多限制,不過倒是吸引了許多用戶來提前感受一下速度方面的提升,卻沒有付出太多的硬體費用.所以也許一個方便的內建HDR數位處裡系統,可以在還遙遠的高動態感光元件出來之前,是一個比較便宜的替代措施.當然數位的作法畢竟會給人假假的感覺,不過這也都是見仁見智的判斷,後製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就看欣賞者的角度了.許多先進當然會擔心攝影的內涵,不過對攝影者來說可能還有太多需要擔心,像是構圖,色彩,對比,光影....想想以前許多前輩用手或是AUTOCAD可以設計出讓我們現在人還汗顏的東西,現在在許多3D CAD的幫助下,我們只能謙卑地說我們可以做比較多的事,但是不見得是做更高明的事.
eddielu wrote:當然數位的作法畢竟會給人假假的感覺,不過這也都是見仁見智的判斷,後製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就看欣賞者的角度了....(恕刪) 後製得好, 看起來就不會假假的. HDR最忌逆光拍單張RAW來做, 絕對會很假,而且多張不同曝光值疊合時, ev之間的距離也要視現場環境而調整.上周又跑去象山拍101了, 你可以看看這樣調效果如何:當天的霾很嚴重, 沒辦法像之前拍的那樣有通透感.
慢慢啪 wrote:樓上的Taipei1...(恕刪) 謝謝!這是之前寫的Photomatix Pro2.4.X的操作示範:http://www.flickr.com/groups/hdrintaiwan/discuss/72157601511492602/最新的2.5.3版在2007/11的28期DigiPhoto有示範, 是我再依據上篇改寫的. 礙於版權問題, 我就不能貼出來囉. ^^拍任何風景照片都一樣, 天氣不好就沒美景. 兩周前的台北不錯, 去自由廣場拍的高反差, 先矩陣測光+-2ev包圍, 再補兩張專門針對暗處曝的照片疊合而成:
weechia wrote:後製得好, 看起來就...(恕刪) 的確是一張很漂亮的照片呢!尤其是漫射的光線讓照片看起來生動逼真了許多.當然我所謂的後製會"假假"的意思是一般人會覺得相機是拍不出那樣的畫面(就像拍夕陽色溫時,如果不開閃燈一定會是剪影吧). 而且新手更是很難從素材的曝光到組合調整弄到如Weechia兄這般令人舒服的圖面.記得剛剛開始看DCVIEW 的照片時,不禁會跟老大說..哇!別人是用甚麼相機阿!?可以拍出這麼對比鮮明的照片..我是不是一定要砸大錢才有這種技術阿? 真是呆呆的菜鳥阿!如果可以繼續像這樣一直用技術的觀點來討論,這未嘗不是很有趣的話題啊.對於反差很大的現場,漸層減光或是搖黑卡應該是普遍大家會接受的作法.但是原理就像是HDR軟體一樣,將畫面各區施以不同的曝光值. 這就誠如Weechia 兄所說,感光元件只能在同一快門下很均勻地曝光,所以沒有辦法有不同的曝光值. 這是基本物理,原理一樣,做法不同.我的無知奇想是,既然AE 是相機來決定曝光值(不論是點測光或是權衡測光), 那麼相機一定有它的理論來決定各區的權重來算出唯一的曝光值(所以相機也常常被背景騙了). 像是D300 不是也把矩陣測光進化出"場景辨識"的功能嗎?(我太窮了,沒辦法自己去體會), 那麼它應該也可以算出不同區域的適合曝光值,然後用多張合成的方式(如果buffer 夠大,現在聽說有些快速連拍的機種,好像是用先預拍預存的方式來達成),類似專家系統般的組出一張HDR 照片.為甚麼要由相機來做這個事呢?而不是單純交給HDR軟體? 我的理由是一旦我們拍攝時決定錯了包圍曝光的範圍,那麼可能事後的調整都會是事倍功半啊!哈哈!那不是每個人拍起來都是一樣的相片嗎? 如果是一些"一朝一會"的景點,像是希臘愛情海...我自己是完全不介意拍出跟Weechia 兄一樣的照片啦!
weechia wrote:後製得好, 看起來就不會假假的. HDR最忌逆光拍單張RAW來做, 絕對會很假,而且多張不同曝光值疊合時, ev之間的距離也要視現場環境而調整.上周又跑去象山拍101了, 你可以看看這樣調效果如何:...(恕刪) 哇超漂亮的~~可惜旁邊多了鬼影出現~~不過還是很漂亮珨不掩玉~~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6&t=40531Fuji Super CCD應該有點像.菱形排列, 而且一大一小的sensor..........不過, 我喜歡的是一大一小的想法, 不是菱形排列. 只是...........輸出檔應該都被處理過了.不然應該可以倒出來給軟體加工. 看過SuperCCD的技術文件後,就覺得Fuji的研發能力不錯,可以把底片的技巧帶到CCD上面.只是其他家幾乎沒看到採用SuperCCD的機器.可能是SuperCCD需要耗時處理資料....所以每拍一張都要處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