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景深計算觀念分享

Tech.23 wrote:
主體依樣大的情況下
這一點我沒有意見。

這一篇 給您作參考。
了解,謝謝,我再進去看一下
附上內文連結給喜歡專研的同好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mhSNVQ0UWQDaw%3D%3D

roachc wrote:
這一點我沒有意見。...(恕刪)
Tech.23 wrote: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mhSNVQ0UWQDaw%3D%3D
1.這一篇的內容已經是(在一陣紛擾過後)修改過的。
2.冼鏡光老師已經被 01 給氣走了。
珍重再見
roachc wrote:
景深只有三要素:2. 3. 4.
...(恕刪)

不懂,景深計算公式(非傳統版,數位相機現代版)有把片幅納入參數之一,為何R大去掉第一項呢?
但如果把構圖相同列為標準,那可能就接近了,但還沒細算!
如同之前R大提及的這個就同意:
roachc wrote:
狀況E:
Nikon FF 機身的 DX 模式問題,
用 FF 模式拍完後裁切成 DX 大小
跟直接用 DX 模式來拍,
其實景深程度也是相同的。


但若以以下方法來達到構圖相同之目的(僅指主角在畫面中所佔比例),景深會有不同。
1.相同鏡頭,靠移動距離
2.換上等效鏡頭,不移動距離

以下為細算結果:
第一組.相同鏡頭,靠移動距離
固定焦長:100mm,光圈5.6
全幅 目標距離:500cm 景深:82.73cm
3/4 目標距離:1000cm 景深:169.72cm

第二組.換上等效鏡頭,不移動距離
固定目標距離:500cm,光圈5.6
全幅 焦長:100mm 景深:82.73cm
3/4 焦長: 50mm 景深:172.8 cm

所以竊以為,以現實常碰到的情況,不宜把第1項直接忽略。

(請驗算,小弟常常計算錯誤)
打鐵匠 wrote:
1.相同鏡頭,靠移動距離
2.換上等效鏡頭,不移動距離


應該是可以計算景深,但不是拿來比較景深的因素.....景深公式落落長,只有距離 焦段 光圈而已,這三項有二項不同就不用比了

這二項不就是改變距離或改變焦段,來達到相同構圖!

=============

吵很久吵不出結果,不就是比較模糊圓,沒有構圖這的東西;但一般拍攝是構圖為準,其它是屁.....我都爛得去算,知道有這東西就好!!!
銀★Club wrote:
吵很久吵不出結果,不就是比較模糊圓,沒有構圖這的東西;但一般拍攝是構圖為準,其它是屁.....我都爛得去算,知道有這東西就好!!!...(恕刪)

我也是,算個鳥啊
(對樓主沒有不敬,搞清楚也是很好的。只是搞清楚後,就再也不會理它了)
打鐵匠 wrote:
景深計算公式(非傳統版,數位相機現代版)有把片幅納入參數之一,為何R大去掉第一項呢?
現代版因為都沒有把原始感光元件尺寸放大到共同比較基準的(8吋X10吋)大小再作比較,
當然要納入片幅因素才能算得出來啊!

打鐵匠 wrote:
搞清楚也是很好的。只是搞清楚後,就再也不會理它了
套用證嚴法師的話:
對於景深,就是面對它(拍照一定會遇到)、瞭解它(搞清楚)、放下它(再也不會理它)

真的要用到景深計算,
還不如用模擬場景(相同設定值)拍面紙盒(測焦用那種)或者拍直尺來檢視還比較實用些。
感謝大家的參予回覆,目前我大約只懂八成而已,
但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專研下去,目前覺得拍照是很開心隨興的事情,不須太刻意&拘泥,按下快門前畫面是自己想要的即可,你們說對嗎?

P.S但至少基本的概念要有,才能有概念的快速"調整"到想要的畫面(景深&構圖)

打鐵匠 wrote:
我也是,算個鳥啊(...(恕刪)

銀★Club wrote:
應該是可以計算景深,...(恕刪)

roachc wrote:
現代版因為都沒有把原...(恕刪)
Tech.23 wrote:
畫面是自己想要的即可,你們說對嗎?...(恕刪)


Tech.23 wrote:
至少基本的概念要有,才能有概念的快速"調整"到想要的畫面(景深&構圖)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