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問題】請問在手動操作的狀況下,加減EV的意義何在

我試過D40的EV在M模式的確可以調測光錶的基準
其他家的我沒用過^^"

假設我在M模式EV 0
F5.6,1/125 ,EV值會顯示 -1
F5.6,1/30 ,EV值會顯示 +1
F5.6,1/60 ,EV +-0
F4 ,1/60 ,EV值會顯示 +1

如果我在M模式EV+1
F5.6,1/125 ,EV值會顯示 -2
F5.6,1/30 ,EV值會顯示 +-0
F5.6,1/60 ,EV -1
F4 ,1/60 ,EV值會顯示 +-0

寫的有點亂掉了應該沒錯吧
----
kungfustone wrote:
有時候是攝影師的習慣...(恕刪)

光圈快門調到正確曝光值去動EV不會有效果 除非ISO AUTO

可能攝影師用PAS模式所以有EV值 但是NIKON用M模式如同我之前發問的也會記錄EV值
unny wrote:
不是的Nikon機身...(恕刪)


因應環境中的光線變化,明暗度
針對機身的測光值結果
再做正補償或負補償
這麼做除了讓曝光更精準外
另外也可藉由曝光補償
來增加圖片明亮或陰暗的氣氛

(你要問的是這個嗎?)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perahia wrote:
因應環境中的光線變化...(恕刪)


帥耶
好像是National Geographic那本書說的

綜合各位的說法
會因為現場光源的因素
讓相機誤判
所以要特別的去加減EV以求得正確曝光值

感謝各位幫忙
這種調整在傳統單眼比較用得到
其實也跟測光有關
有玩過傳統單眼的就知道在半按快門相機測光即會在觀景窗中出現 + / - / o
也就是表示曝光過度/曝光不足/曝光正確
所以即使在手動模式
也可以調整EV得到自己想要的曝光值
unny wrote:
這週末在看一個日本攝影師的作品集
在照片下方除了光圈快門之外,還多了他加減EV的直
很特別,才有這疑問產生
所以特地來問問看這樣子的做法用意是什麼
在此也很感謝各位版友的幫忙~ .(恕刪)


你要問本人吧,況且P、S、A模式下,EV+-還是有實質意義的

M模式下EV+-不會動到光圈快門,但不代表不會動到曝光量(借由其他來做控制),且會影響測光錶0點位置。
Sunglow wrote:
M模式下EV+-不會動到光圈快門,但不代表不會動到曝光量(借由其他來做控制),


請問, 若相機以你預定的測光模式進行測光後它認為正確的曝光值在光圈5.6, 快門1/800,
那是它所認定EV值在0的情況, 若我們用M模式增加0.3EV值,
是不是代表光圈和快門同樣為上面那組時, 觀景窗中的EV表會顯示"曝光不足" (傾向負值)那邊呢?
但兩種情況照出來的照片是不是也都一樣呢?
謝謝!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weechia wrote:
請問, 若相機以你預定的測光模式進行測光後它認為正確的曝光值在光圈5.6, 快門1/800,
那是它所認定EV值在0的情況, 若我們用M模式增加0.3EV值,
是不是代表光圈和快門同樣為上面那組時, 觀景窗中的EV表會顯示"曝光不足" (傾向負值)那邊呢?


是,光圈快門絕對不動,因為M模式像機無權決定光圈快門
但底下的測光錶0點會移動,依範例就是顯示測光光不足-1/3


weechia wrote:
但兩種情況照出來的照片是不是也都一樣呢?
謝謝! ...(恕刪)


控制曝光並非只有光圈快門可決定
因此照片是否相同要取決於M模式下你是否有把其他功能交給像機處裡
一般而言相機可能還會根據TTL閃燈是否開啟及ISO是否固定來做調整
每台相機可能都有些許的不同,要親自嚐試才知道

TTL閃燈也是獨立系統可加減EV,也是有M模式,如果閃燈位於M模式,則代表閃燈也不受相機控制出力,而是USER手動決定出力。
Sunglow wrote:
控制曝光並非只有光圈快門可決定
因此照片是否相同要取決於M模式下你是否有把其他功能交給像機處裡
一般而言相機可能還會根據TTL閃燈是否開啟及ISO是否固定來做調整
每台相機可能都有些許的不同,要親自嚐試才知道


我還是用底片的機身F80D還有半殘沒測光的Canon AE-1
所以真的不知道現在數位機身有多先進

還是想問一下
這邊您說的意思是
先不論閃燈以及ISO

除了光圈快門決定曝光值之外
在手動模式下加減EV仍舊會影響到曝光嗎?

更清楚一些, 更淺顯一些

第一個問題是基本的明暗分佈的問題
取景的畫面中一定會有亮部與暗部,呈現亮暗不均的分佈。
有時候你的主角比較亮(如草叢裡的黃花),有時反而背景比較亮(如背光)。

另一種問題是氛圍的問題:
如果拍的是夕照或者夜景,這樣的氛圍本來就是灰暗的,幹嘛硬是要求曝光正確呢?
如果拍的是啦啦隊表演或是親子運動會,這種氛圍是青春燃燒的,本來就要明亮;
加到over甚至出現光暈也在所不惜!

曝光正不正確是由觀賞者的腦袋決定的,而不是由拍攝者的眼睛決定的。
很多人玩一輩子的相機還參不透這一點。

自動曝光系統永遠不會知道你的主題是什麼?氛圍如何?
相機的自動曝光系統是加權平均的,所以會怎樣?
草叢裡的黃花會over,背光的人物會一片漆黑,
拍夕照會硬是拍成白天(結果ccd雜訊全都出來了)

就算是手動操作,一樣是看著曝光表在調整,
曝光表一樣是加權平均的,無法改變上述的問題。
唯一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你自己去估計主角的亮度與平均值之間的差值,自己根據氛圍去做調整。
如果是手動操作,就自己把曝光值做加減
如果是自動曝光,那就強迫你的相機做修正。這個作業,就是加光減光。

所以,
如果要拍草叢裡的黃花,請自己減光。
如果要拍背光的人物,請自己加光或者補光(閃光燈是也)
如果要拍夕照,那就減光再減光

要加多少?要減多少?經驗並不是萬能的。高手一樣會有翻船的時候。
保守的作法是:多拍幾張。
你會發現:攝影界愈是高手,心態就愈是保守。
有些相機有包圍測光的模式,按一下快門就以不同的測光值拍個3張5張7張
這反而安全得多。
當然,快門timing就無法兼顧了。有一好沒有兩好。

很多公司提出很多想法想解決這個問題。
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廣大的魯肉腳消費者市場就是它的。
例如:

(1) 不做加權平均。直接對主題做點測光。
想法很好,但結果你會發現:無論主題曝光多麼正確,如果完全犧牲了背景,結果一樣難看。
紅花仍需綠葉襯。一定程度的加權還是必要的。
問題是:加權的輕重如何決定?呵呵.. 又回到原點了。還是自己決定。

(2) 只要知道我的主題是什麼不就結了?這好辦!
於是最近的相機紛紛加上臉部辨識,想要找出正確的主題。
問題是:
那我的小黃花怎麼辦?我口愛的黃金鼠怎麼辦?女朋友與關公像合照又怎麼辦?

(3) 情境模式:約略瞭解畫面的結構以及情境,大約可以猜得出曝光值。
(其實就是修正加權的權值與分佈)
問題是:結果把這個問題愈搞愈大,大到無法收拾。
絕大多數買相機的朋友永遠都不會去調整這個情境模式。
就算想調也不知道要調那一種。

坦白說:沒有一種方法是絕對可靠的。反而是自己來做加減光最簡單有效。
多拍幾張就是王道。
再嘮叨一句:最美好的是心中的回憶而不是相片;不要顧著拍照忘了欣賞。

快樂老牡羊到此一咩
發文後很久不顯示,因此重發。本文重覆刪除。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