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開始連測光模式都搞不清楚的我,看著 D80 機頂的各種數值,心中只有出現各種問號。漸漸會覺得,自動模式加上 JPG 直出也就那樣,而在那些原本不懂的光圈、快門裡,就好像還有一個未知的世界,等待自己去發掘、運用。一次次抬頭盯著視野率也不到 100% 的觀景窗、和一次次低頭確認目前使用的 ISO、測光、及對焦模式,還有最後一次次麻煩的放大檢查相片細節⋯⋯除了不能錄影片之外,也確實留下了許多以前看不見的風景。最美的,常常不是一個漂亮的地方、而是一則溫馨的故事,或者,小故事。「老天這項功能在哪裡調整?」我想。那個時候,還時常迷失在 D80 的功能選單裡,然後閱讀說明書、搜尋瀏覽器,也才發現,原來他的選單們是可以一個個選擇開啟、或關閉的。不知不覺,就剩下不到一頁,還找到了一項有趣的重曝功能。在不斷重複、平凡的每一天裡,D80 總是可以帶給我一些小小的驚喜,而這也是為什麼,我越來越喜歡上他。儘管高 ISO 依然不是他的強項,但也不失為一種風格吧!有種時代感,把經過的時間都醞釀在噪點裡,就像記憶一樣,不會永遠清晰可見。回想第一次看到他,其實就是在一個再一般不過的櫃子裡,多年前老爸的愛機,現在由我來繼承。好吧,沒放防潮箱裡他可能覺得受到委屈,而我們確實也沒有特別去照顧、和保養,但也正因如此,讓我看見了他強大的一面。大約有 10 年了吧,依然頭好壯壯,對焦依然快速,「嗶嗶喀嚓」,收工。和副廠的新鏡搭配起來,顯得沈穩,沒有其他顏色的裝飾,把風采全留給了握把處的一抹紅色微笑、以及銀色小眼睛。以後,我們還要再一起留下更多的美好、捕捉動人的一刻。
Nikon D5300血統純正的單眼相機,可是體積重量也很驚人,若無連續快拍需要幾乎是不動如山,使用率1%SONY A5000無反微單,最近的主力相機,廣角鏡頭拍風景不錯,但是所有鏡頭帶齊了也是一大包,不可能隨身攜帶,使用率49%SONY QX100鏡頭式類單,隨身夜拍相機,但是NFC連線取景會有延遲現象,只適合拍靜態相片,使用率30%SONY TX7名片式傻瓜相機,半退休狀態,但是輕巧便攜出國一定會帶它,開機快可夜拍有廣角FULLHD錄影,使用率10%最後10%的相片都是手機拍的,以上就是小弟目前的拍照人生
Nikon D90是我入手的第一台單眼相機,也是最常使用且使用最久的相機,雖然有時覺得它的堪用ISO不夠高,但仍不失為一台好相機,足以應付大部分的場景。Nikon FE這台是我阿公留下來的相機,所以頗具有珍藏意義。我個人則是相當喜歡它的經典外型以及底片相機拍出來的感覺。Ricoh GRD III是台畫質與便利性兼具的相機,操控性亦相當的好,幫我記錄了許多重要的生活畫面,它也是跟我至國外出差或旅行最多次的相機。
昨晚在電腦旁幫最近使用的相機照照相.Canon 6D 和 Sigma 12-24mm 一代鏡:Canon 100D 和 40mm STM. 怎麼會有這麼可愛的相機:Sony RX100. 非常推薦的隨身機,除對焦弱外,其它沒什麼好嫌的:一盞10W LED檯燈下單手持相機拍(跟我作商攝的哥哥學:另一隻手隨手拿起桌邊的A4公文紙補光),第一張用100D,第二,三張用6D.可以看的出來在高ISO下,100D的畫質較6D鬆.
NEX-3 是個小巧的相機,在我的A350退役後,他經常必須肩負著18-250和50F18的組合所以裝起來一點都不小巧了A350退役後,A7以非常實惠的價格出現,慢慢的也是我現在的主力相機小型化可以接個m42的老鏡、輕鬆拍照,全副武裝也可以裝上手把和LA-EA4、非常能戰!instax 210 其實是用來訓練自己的相機,因為光圈和ISO都是被固定的選項,也沒有可選擇的快門速度底片也必須省著用所以在測光和構圖上要更用心,按下快門後就是定生死,算是給自己比較嚴格的考驗同廠加映朋友的D80,他老大第一波就跟上Petzval,這樣的組合是不是很新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