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須先說明的就是我從沒在台灣接案過
所以以下心得是以我在美國接案的狀況來說明
美國的婚禮通常是婚紗跟婚禮必須同一天拍完的
所以美國的婚禮攝影師其實同時也是婚紗攝影師
器材的準備必須同時考量到婚紗跟婚社的拍攝
所以通常都會定焦變焦各有一套組合或是以F2.8的變焦鏡為主
以應付同天拍攝環境差異都很大的狀況
舉例來說
絕大部分教堂都會要求神父在altar上證婚的期間是不准開閃的
偏偏這段期間有很多重要的鏡頭
例如交換誓言、交換戒指、新娘新郎接吻等等
用F4的鏡頭也是可以拍
我以前也有幾年有用過24-105在接案
機身也不一定要FF
以前我用RebelXXX就再拍了
(那個XXX是多少我忘了反正就台灣的450D)
但是拍攝這些重要的畫面又不能打閃時
如果光圈能開大點高ISO能純淨點比較能應付一些燈光昏暗的altar
畢竟所謂的職業就是一種責任
實務拍攝上器材不一定越貴越好
但是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把器材準備到能應付越嚴苛的環境
這樣較能在拍攝時有更大的運用彈性
尤其是有些天主教堂甚至不准那段期間攝影師走動拍攝的
攝影師必須坐在觀眾席後方並且不能站起
在美國拍婚攝常常會遇到有這種要求的教堂
所以也需要備好焦段200或以上又要光圈大於或等於F2.8的鏡頭
一般來說我出去拍婚攝時
會帶好三台DSLR(一台FF搭一台APS-C同時使用近遠程互補最後一台備機)
鏡頭的話16-35(有些altar壯闊的教堂好用)
24-70 LII(以前是24-105)這個焦段應該算婚攝必備的省不掉
200 2.8L(大部分攝影師會選擇小白或小白兔但我偏愛這支...)
135L (個人偏好某些場合中長距離快速抓拍很好用,這焦段有人會選用85)
24L(拍晚宴好用)
百微L(拍戒指名牌跟小飾品一類的)
其他再搭配35焦段跟50焦段的定焦出外景拍婚紗跟團體照用
閃燈的話目前就兩隻580搭兩隻600
其他還有些燈架反射傘反射板離機閃之類的雜物就看個人風格搭配了這個彈性比較大
minhua0317 wrote:
只是純好奇大大一次出...(恕刪)
通常會有個小助手
除了幫忙拿離閃或反光板之類的還可以協助顧器材
偶而遇到小助手請假就只好請新人找個志願者專人協助
萬一都沒有就只好整堆器材放會場角落各安天命
我自己偶而需要丟包是還沒出過事
不過還是有點恐怖
因為有遇過認識的同業拍到快結束時整包器材含記憶卡被幹走的事件
雖然器材被偷很少見但不是沒發生過
~~~
有固定接案的話利潤還可以
攝影很賺的是極少數
絕大部分是有一搭沒一搭的
我運氣好大概就一般般當中等收入的工作這樣
偶而還會有意外之財(遇到小費給很大方的客人時)
~~~
1.
美國買營業用器材的支出春季報稅時可以扣抵一些稅金
加減補貼
2.
美國年末攝影器材常常有折扣
固定在年末採購+專挑折扣品可以省不少
3.
攝影也是自己興趣
平常出遊也會用到一些器材
所以我不會把攝影器材單純當作營業支出
4.
我的觀念是機身是耗材
所以我自己的機身跟鏡頭的支出大多比重是花在鏡頭上
鏡頭買了可以用很久
需要汰換時Canon鏡頭賣掉價錢通常也不錯
我在機身上花的錢比重較少
不會買最新型號的
機身都是等較價掉到貼底加年末打折打很大才買
現有機身若有較不足的部分則盡量靠技術去彌補
加上Canon USA提供Pro使用者提供的快速維修保養服務也不錯
機身用久一點也沒差
還可以更順手
5.
用Canon有個好處就是副廠配件多
一些有的沒的攝影周邊不見得要買原廠的
甚至於有些零件和保養手冊網路上也可以買來自己看著修
這些小配件東加西加日積月累也可省不少錢
上五項搭配起來我自己就比較不用那麼計較器材的支出了
PS:
補充一點
我覺得器材不見得要用頂級或越貴的越好
而是要按照使用目的/場合/自己的特性風格等
選擇與之適應的器材來搭配
可以說是"選的貴不如選的巧"
PS2:
就算器材沒被偷但是拍攝現場兵荒馬亂還是難免會有些小東西不見
例如鏡頭蓋是最容易掉的
偶而也會掉遮光罩或eyecup
所以以上三項小東西原廠的我會留在家裡
出門只帶副廠的
PS3:
講到這個順便抱怨一下
Canon的新式遮光罩(有個小按鈕那種)很容易掉阿
我已經不見三個原廠的了...
bat002008 wrote:
新人或是親友是否會很Care是否5D3 ,D810之類的機器嗎
還有
一定要F2.8以上的鏡頭嗎,24-70F4 這隻可以勝任嗎
就實務上在跑(我們從2008年到現在也算有些年資了),其實九成五以上的新人不會問這些問題,
你可以換個角度想,如果新人會問你器材,表示新人懂攝影,
新人既然懂攝影或是有在玩攝影,身邊一定會有一堆攝影圈的朋友,
此時婚攝一般會被這些朋友包走,不論是有償無償。
那又怎麼會出來和你接洽,說要婚攝呢?
和新人洽談,第一是看名氣(人家才連絡的到你),第二是看作品合不合口味。
台灣的婚攝水準其實頗高,高到什麼程度呢?
我本身以及認識的幾位國外攝影師是有在拍CD專輯的,
許多國內業餘婚攝的作品,儘管數量不多,但一些精華之作,我們就已自嘆不如。
然後前幾天,我們為了籌劃海外婚紗,看了沖繩縣和沖繩觀光會議局給我們的資料,
裡面的婚紗拍照水準,許多玩業餘外拍的玩家就已經拍的比他們好了。
技術能如此進步,表示市場實在非常競爭,
所以我也不建議再跑到這個市場來攪和,
一來你進來其實賺不到錢(考慮硬體投資、時間投資、機會成本、職業生涯短),
二來業餘和專業的差別,其實是在於「品質穩定」與否的差異,
難得一次婚宴,要就好好的吃、要就好好的工作,
被來賓練技術卡位的經驗相信大家都有,
所以我想賓客、新人、工作人員各安本分會比較好的。
至於相機全幅與否,這個問題一直是被搞錯焦點的議題,
如果今天要做的是大圖,例如海報、婚紗本之類,
用全幅機拍攝出來由於感光元件大,畫面確實是比較乾淨的。
下面兩張是臨時找出來的照片,一樣都是號稱拿掉低通,
ISO都是200,可以點開來看一下大圖的差異:
D7100

D800E(畫質較為乾淨)

用於婚禮現場的紀錄,重要的是對焦的能力,而不是感光元件的大小!
例如,應該有人拿過 N35 1.4、N28 1.8這類的鏡頭在拍攝,
拍起來漂亮沒錯,但是對焦不夠快,成功率太低。
以我自己拍攝婚禮經驗為例,由於控制離機閃和架燈,ISO可以整場壓在800以下,
顏色的層次和飽和度都能做到,因此感光元件的重要性就不如對焦性能來的重要。
當然如果能兩樣俱全是最好的,
而在必須取其一的考量下,對焦性能絕對比片幅大小來的重要。(婚禮拍攝會有許多逆光的場景)
別以為全幅機的對焦性能都比apsc好,絕非如此,
很多機器(鏡頭也是)帳面規格是一回事,用了才知道又是一回事!
另外補充一下鏡頭的部分,F4的小三元鏡頭其實是可以勝任婚禮攝影的,
相信大家都對ISO、快門、光圈這三個元素不陌生,
當你相機光圈為F4的時候,只要能把快門速降低或是ISO值拉高,
基本上呈現出來的效果差不了多少。
我知道景深會有差異,但實務上並不會有這層問題,
因為特寫的照片會用1.4、1.6、1.8來做,
而2.8到4中間差的擋數,在使用上並沒有那麼需要去追求(以CP值論)。
但倘若你問我該怎麼投資器材?我還是會建議要有一支24-70 f2.8,
除了常用之外,也可以透過取景的角度讓主體外的散景效果加強。
但最重要的還是老話一句:「不要總是讓器材比技術先到位」。
以上是個人想法,參考參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