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151515151515151515

看到這裡,真的要給Phyclonzero按個讚-完全針對問題探討,不受負面言語的影響!
無論您的專業分享是否最後能被大家接受,但您真的做了很好的討論示範!

psyclonzero wrote:
APS原為Kodak...(恕刪)

因為你不是規矩制定者
我們也不是規矩制定者
所以做出東西的人說了算

就像很多用詞
"奇怪耶你"
"定菇之"
"不解釋"

這種東西多如毛牛
何必去在意是誰自稱這種詞彙的用法?

用就好了!!!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柯達雖然是底片製造商的龍頭
卻也是奇怪底片的始作俑者
也讓許多底片相機
現今成為孤兒

APS底片原本是為了讓底片相機
能做到更小巧的目的而特別獨立出來的片幅
片幅縮小一些
當時售價也便宜一點點
但還是不像半幅機身那樣CP值高
加上135片幅的機身樣式多~選擇多
APS慢慢的在市場上黯淡下來

如果硬要談規格
很簡單
APS雖然是柯達所規範的尺寸
但那是理想的底片切割尺寸(沒有浪費耗損)
所以柯達的規範是他自己的規範
其他機身廠商只能跟著做符合規定的機身
機身廠不可能自己發明一種片幅叫做APS-ZZ
然後要柯達做符合你要的片幅(誰理你)
當然也可能柯達跟相機大廠約定
討論出一個大家都想要的尺寸來生產
這也是一種合作模式
由於APS的規格曾經被市場規範過
所以這是一個有被市場接受過的規格
進入數位時代後
感光元件製造技術從柯達手上傳給了S跟C
由於半導體感光元件製造之初成本相當嚇人
如果依造以前底片規範來裁切感光元件
會剩下許多邊角料
這些邊角料的成本勢必要反映在其他裁切完整的感光元件上
導致感光元件的成本被邊角料墊高許多
所以目前的APS-C感光元件是依造半導體原始尺寸
計算後耗損最少~最接近APS的尺寸來裁切
舉個例子
如果一片感光元件可以裁切10片APS-C的片幅
但是使用柯達規範的APS尺寸只能裁成7片
還產生將近3片的邊角料
如果原寸感光元件一大片1000元
裁成APS-C片幅一片單價100元
裁成APS片幅成本會高達將近150元
也就是說把APS尺寸稍微縮一點點
成本可以相當大幅降低
而且跟APS又很雷同
廠商何樂不為

雖然柯達已經把APS尺寸訂好
但那是底片規格
如今這些數位相機廠商
要在過去底片時代民眾養成的習慣
跟現代數位製程間
取得一個平衡
所以才會有這些跟過去很雷同片幅
說實在的
這也是一種不得不的作法
這也是廠商一種體貼消費者的做法
如果每一家廠商都出自己的片幅
光鏡頭的等效視角就算死人了
有人乘1.5有人乘1.6
有人乘0.8~0.5.....
天下不就大亂
跟著底片時代所留下的規範
盡量貼近規範
消費者不必要在上面鑽牛角尖
lan14 wrote:
既然都會說是C廠商定...(恕刪)
psyclonzero wrote:
很多明明是數位相機
不能塞進Kodak APS底片
可是卻紛紛自稱為「APS-C」

可以請問原因嗎?

SONY寫的是APS-C尺寸的感光元件
表示跟APS底片大小相近

因為相機發展都是從底片轉成電子感光元件
所以只要大小接近當初的底片規格,廠商就會稱做FF、APS-C尺寸
如果是自創的新大小,才會說4/3吋、1.5吋、1吋...等等




這種說法不只廠商用,而是全世界都通用
維基百科、專業評測網站、各大相機展也都是這麼用


雖然各家APS-C尺寸會有些差異,但性能上確實是同一級距
就好比各家LCD TV也有39"、40"、42"的微妙差距
但購買的時候大多會看做同級距

SKAP wrote:
SONY寫的是APS...(恕刪)


現在是樓主認為APS是底片,數位不能用APS三個字,必需另外使用名稱!

大多數的網友都認為廠商說了算數,何必鑽這牛角尖!!
151515151515151515
以前人隨便捏造個用詞,這樣都能吵吵鬧鬧。

去拍照啦!

小葉叔叔 wrote:
柯達雖然是底片製造商...(恕刪)


知識又長了~

感謝各位的討論
psyclonzero wrote:
APS原為Kodak...(恕刪)

樓主:

規範與規格在不同領域中,通常一者為強權或強勢團體等定義,一者則是多數人共議所產生。

商業產品中,常見到的是強勢公司主導整個產品規格規範定義。



談論攝影器材也是有者同樣狀況。
像是憑什麼<等校焦距>是要拿<36X24mm>數位系統做為標準?
是KODAK決定嗎?


為何KODAK能夠主導底片規格?
憑什麼KODAL說了算數?
是在於在底片時代,本身KODAK是最強勢底片供給製造商,即使是後面KONICA FUJI等也都是按照這樣去定。
再來就是APS也不是KODAK自己決定這個規格,如果相機廠商不採用這些規格去制造相機與鏡頭設計,那KODAK定義出來的規格是要賣給誰?




在數位時代,成像紀錄、 機身與鏡頭,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不再受到底片製造商限制,機身製造廠是可以獨立自己一個系統,像是Four Thirds,也因此不再受到過去底片製造商規格規範定義。
也就是就算和過去定義不同。






而數位時代之所以和過去底片規格有所牽連與關係,並不是他們覺得<KODAK>定義就是不能越過。
本身是受制於感光元件製造,鏡頭光學設計與舊有系統資源。











我比較懷疑的是如果限制不能講APS-C
那粉絲們要如何稱呼這片幅在各家系統做比較?

A.請問現在初新手入手全幅值得嗎?還是應該先買類似Nilon DX CANON EF-S那個片幅的機種比較好?

B.請問一下版上大大C/N/S家市面上乘上1.6或1.5之類的那個片幅的機器是差異在哪裡可以推薦一下嗎?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