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在變焦過程中,焦距變長的情況下,畫角變小,實際進光量也會減弱。為了改善這問題,鏡頭必須把鏡片直徑加大,以增加進光量,這樣做會大幅提高鏡頭的體積、重量、以及成本,所以為了成本以及輕便的理由,中低階鏡頭大多都採用浮動光圈設計。
fenglin1202 wrote:小弟的相機是兩年前買...(恕刪) 為了保持成像品質在一定的水準是設計上不得不妥協的作法你看大光圈的鏡頭都是較貴的有人說怎不作成光圈是1有這種鏡頭但是天價蔡司的銘鏡70~210mm恒定光圈3.5也不是很大但卻是很貴的鏡頭去了解成像與光圈的關係就知道原因了
目前量產過光圈最大的鏡頭是Canon的50mm F "0.95" (搭載於Canon 7 RF相機)比Leica的50mm F1.0 Noctilux-M 或者是Canon的 EF 50mm F1.0 USM都要來得大
請教老手們一下:光圈值=焦段/光圈孔徑1.同樣光圈值F4在不同焦段的鏡頭上,光圈孔徑大小是不一樣的???2.以70-200mm/F4為例,70mm跟200mm的F4是不是不一樣大???3.焦段跟光圈孔徑哪個影響入光量(快門)比較大啊???
光圈值=焦段/光圈孔徑求教各位大大!! 假設 :光圈f2.8,在70mm焦段時,光圈孔徑應該為 70/2.8 = A1光圈f2.8,在24mm焦段時,光圈孔徑應該為 24/2.8 = A2因為鏡頭口徑已經固定,所以24mm端不是也可以達到A1的光圈孔徑 (70/2.8)所以 24mm焦段時, 為甚麼光圈不是 f0.96 ( 24mm / A1=0.96 )然後鏡頭標成 24-70mm/f0.96-2.8 ???
(抱歉 更正敘述如下)首先"光圈孔徑"應改為"入射光瞳"其大致上定義為從鏡頭前端看過去光圈葉片看起來所形成圓的直徑這是個光學上的定義/結果就算實體上的光圈葉片不動它也會因為鏡片組的移動而改變其大小所以在不同焦段時 "入射光瞳"(光學上的有效孔徑)也不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