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怎麼測都不對...


Lohasfrog wrote:
早晨的陽光剛好打在自...(恕刪)

你忘記了
補閃光燈
拉近光比
也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也是最佳的解決方式

人眼跟大腦系統
是攝影硬體最終要追求的極致
人類視覺
亮部暗部都能提供寬容度極高的修正
變形修正~甚至還提供影像想像力的補償....
目前科技
就算百萬級的攝影機
也不及人眼細緻
所以不必苛求相機
運用技術跟技巧解決光比
一直都是攝影者技術的所在

Lohasfrog wrote:
早晨的陽光剛好打在自...(恕刪)

目前所有相機的動態範圍呈現還做不到歐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我看過8000萬畫素的數位機背PhaseONE,它的動態範圍已經很接近肉眼所見,亮暗部細節豐富,也許樓主可以考慮
照相顯像是"工業技術"
只要人類跟老天(大自然?上帝?)差距還在, 就不可能重現你眼中(眼加心)的感覺

"亮部暗部細節"只是一小部分, --即使有一天動態範圍"全視界",所有細節都在,保證也跟當下眼見不同,
只要看一看HDR, 用 HDR 把亮暗部細界都呈現, 更是詭異好不好?(遠離人眼感受)

樓主能做的是, 熟悉您手上相機特性, 清楚組合的效果, 挑出您所要的"創作 / 紀錄"方式

.........................................................................
容我比喻, 您的原始問題就像是說, 不管我怎麼描述, 就是無法用文字描解出眼前的景象
不要洩氣, 即使是大文豪也做不到, 但你可以繼續努力接近

不要被相機的"寫實能力" 所矇蔽,誤以為真的是"重現"
只要經過載體(攝影媒介 & 眼與翻譯的腦), 就不可能達成, 更何況時間是最大的兇手
我比較好奇的是你說的現在相機12EV的動態範圍這個數據是哪來的? 可否告知一下,好了解一下,謝謝!


CUFOX wrote:
黑卡是用在完整區塊高...(恕刪)
Lohasfrog wrote:
感謝大大這麼詳細的回...(恕刪)


肉眼、鏡頭
完全是二回事

其實你如果了解人眼實際的作動與腦部的解讀影像特質
那就明白原因了

CUFOX wrote:
DxOMark的測試...(恕刪)


每次看到dxo的測試,都很懷疑。因為常常用起來和測試的有落差。
另外你說測試不難,可以自己做。所以,你自己做過相關的測試囉?
Lohasfrog wrote:
好奇的是數位相機真的沒有辦法拍到眼見即所得嗎?

差有點多哦
相機是一張定生死
眼睛的瞳孔隨時在變, 隨時在適應, 有點像用錄影模式一直自動調整曝光

大腦又有點 HDR 效果, 它會記得 A 比 B 亮這種相對關係
但 A 與 B 實際上分別有多亮它根本不去記也不知道
(當 A B 不在一起時, 要比較就變得很難)
而且加上記憶功能, 它可以把看到的東西分辨出誰亮誰暗, 動態範圍超大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其實人眼雖然感光細胞上億
但真正清晰的範圍其實很小
眼睛如果不動 看清楚9個中文字都不太可能
可以說隨便一台小DC解析度都超過眼睛

人眼動態範圍接近20EV
相機雖然單張達不到
但用多張合成卻可以輕易超越
拍不出明暗細節的照片往往只是缺乏良好的後製

我覺得照片真正的罩門在"顯示"
畢竟沒有顯示器可以發出如同烈日下物體反光的光強度
人眼看到的時候自然會覺得對比不足


bearsheep wrote:
每次看到dxo的測試,都很懷疑。因為常常用起來和測試的有落差。
另外你說測試不難,可以自己做。所以,你自己做過相關的測試囉?


DxOMark的測試算是很嚴謹的
這些都是可重複的實驗 如果數據有問題一下就會被戳破
不過DxOMark有說 他們的動態範圍數據有用畫素加權 是比較值
但我自己隨便測動態範圍的結果也跟DxOMark接近 感覺加權量不大

動態範圍的簡單測試:
1.找一個漸層亮度場景
2.調大進光亮直到出現大範圍過曝區域
3.調小進光亮直到剛才過曝區域恰好變全黑
計算出兩個曝光設定的EV差就是動態範圍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