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sonchen12 wrote:"小弟印象中負片的寬容度,似乎更大於正片...... 沒錯啊,拍負片的常在嫌正片寬容度小,用數位的會覺得正片寬容度超大就知道數位的寬容度有多小了...另外...不拿負片作討論是因為負片根本不知道原來拍出來是什麼樣子,一定要透過放相或掃瞄才行,這兩個動作的變數又是超級大,正片至少經過標準的沖洗程序之後就可以用肉眼去看...以前還會拍一卷正片當作校色的依據,現在懶了,只拍數位。
引述Dpreview對Canon 30D的測試,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canoneos30d/page21.asp30D在亮部只有3.3EV的寬容度,而在暗部有-5.1EV ~ -4.4EV的寬容度,所以要有最多的細節及層次,最好稍微under,才能在暗部及亮部都得到最多層次。以我自己用D7D的例子,也是這樣。踫到高反差的場景時,建議對高亮度的地方測光,就是把高亮度當作比較中間調,相當於整體畫面under,再後處理效果比較好。直接對大樹測光,天空過曝就沒救了...對天空測光,大樹變得很暗第二張圖用 Shawdows/Highlights 調整過後就好多了
tinashen wrote:除了靠後製外有沒有辦法一次搞定 1.用黑卡或漸層減光鏡---難度頗高,且高亮度的地方,不見得可以遮得很確實。2.包圍曝光多拍幾張照片(需要腳架,以固定取景畫面)+機身影像合成(如Nikon D200就有這個功能),這個算是用機身作後製。3.用外閃作高速同步補光,某些場景,如大太陽下的人像,用可以高速同步的外閃,可以減少暗部陰影及受光面的亮度差異。以上三種方式不需要電腦就可以搞定,如有其它方式,請知道的大大不吝補充,賜教....
Wizarddaniel wrote:我本來都是使用傳統單...(恕刪) 可能要依機子特性而定,不能以偏蓋全。以D2X為例,此機高光部份容易過曝,但暗部細節的保留能力很強(dpreview.com曾做過比較,俺的經驗也是如此),所以拍攝時都以不過曝為主,曝光稍有不足也無礙。
其實相機的使用從傳統時代就已經各說各話出書代表一定正確嗎其實也不一定數位曝光過度與否其實爭論很大但是誰真的了解到其中的問題以往傳統拍攝底片的寬容度+-2EV幾各真正了解數位正確拍攝寬容度容許範圍多少我想絕大部分一句話把你打番就是PHOTOSHOT後製再說曝光不足調亮等於把暗部的"雜訊"增強曝光過度再調暗等於把影像的層次品質降低你說該要曝光不足調好還是曝光過度調好的確很多人都說為何當下不拍準確一點但是沒有精準的測光表你要把+-0.5EV的正片數位拍攝好靠的只是後面精美解析度的液晶螢幕有可能嗎跟我說有可能的請不用在看我說的了畢竟大家各有各的觀點總之建議版大以初學者來說那本書的理念是正確的過度的曝光拉回總比曝光不足回拉來的好但是如果你已經玩到有自己的想法了建議你參考一下就好
呆呆霖 wrote:為何當下不拍準確一點但是沒有精準的測光表你要把+-0.5EV的正片數位拍攝好靠的只是後面精美解析度的液晶螢幕有可能嗎跟我說有可能的請不用在看我說的了畢竟大家各有各的觀點 若只是要曝光正確那是有可能的,因為機背的螢幕可以看出「色階分佈圖」,這個是將數位圖片量化分析的數據圖表,參考這個再調整曝光值是可以獲得近乎理想的數位檔案,可以量化分析也算是數位化的好處,畢竟檔案本身就是一堆數據。只不過...每張都這樣做不切實際,曝光精準不代表拍到的是你想要的瞬間,還是找出一套快速且適合自己的拍攝方式比較實際。
Wizarddaniel wrote:我本來都是使用傳統單...(恕刪) 書上說的沒有錯,這是兼顧畫質與細節最好的作法亮部接近過曝,但尚未過曝(未過曝,表示細節仍在),表示可保留更多暗部細節另外,因為記錄的資訊多,所以檔案也稍大將來後製的空間也較多而這跟你原本的觀念不相衝突底片時代,整捲底片曝光上能做的調整都有相當關連性(受限於同ISO)所以只能中庸地盡量於拍攝時盡量讓張照片都不過曝而數位機,每張照片都可以有套用不同的拍攝設定當然可以在拍攝時,為每張照片進行最佳化處理(保留最多的記錄資訊)不過我覺得「讓最亮處接近過曝」這只是一個理想而已真要這麼做,可相當累人
AlexHsu wrote:1.用黑卡或漸層減光...(恕刪) 還有一招就是分時曝光介於搖卡和包圍曝光之間簡單一點說就是利用一天當中不同的明亮度利用B快門及搖卡技術來拍攝不過應該是最浪費時間的拍法幾乎可以說一天只有一張假設拍晚霞可以在晚霞較亮時先測出暗部明暗再遮亮部曝光曝光後B快門不放以黑布遮住鏡頭等到亮部已經暗到你要的曝光值(可用測光表或另一台項機測光得到數據)再將黑布移開黑卡遮住剛已經曝光過的暗部.......第二次曝光等到曝光到你所需亮度.......釋放B快門這時候就會有一張亮暗度都是你所要求的照片了細微技巧請各位自己揣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