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當時只修了一學期,接觸到哲學的皮毛而已。
當時報告主題設定為美學時,也一度覺得怪哉也,不能理解何謂美學。
尤其當時教授根本沒上這章節,只能憑靠自己的意會。
故此文亦稱不上專業。

哲學這門學問在當時我最常比喻為是『辯論』。
辯論彼此的論點,探討抽象與現實之間的迴旋含意。
尤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堪稱讓我自己陷入迷惘的難題。
無怪乎教授說,哲學是個容易讓人發瘋的學問。
可當我報告完後卻說...「你很適合讀哲學系喔!要不要轉系?」
我猜他會這麼說,是因為我講解美學時指著他說:
「瞧瞧,縱使是教授這樣肥胖的人,也一定有人喜歡的。」
幸好最後分數沒太難看。

回到攝影這邊,其實把哲學套進這篇文章並沒特別用意。
主要在於,很多攝影朋友,他們在某個環節,或者是剛踏入攝影這門興趣時,容易聽到很多建言、看到經典的書籍、欣賞漂亮的圖片。
但攝影他是動詞,需要的是自我的動態,而非靜靜等待。
要讓一個初學者,做到正確的入門,那豈是簡單就能辦到的。
尤其我們都說「三分鐘熱度」,我在攝影上周遭便認識這樣的人。
也因為聽聞很多其實對真正攝影沒幫助的作法,以及錯誤的想法。
才使我不禁想以這些大家常聽聞到的名言舉例,做些解讀。
當然我也是這些名言之中的苦主,買了又賣的行徑也是發生過好幾次。
但不知為何,最後留在身邊的,都是自己一路下來最舊的器材。
只要想想以前的攝影者,他們用現今我們認為攝影起來會很吃力的器材,拍出那些作品。
那麼我們又何苦執著於便捷的路徑呢?
我們走的路,理應比他們更加簡單才對。
差別在於我們對於攝影的觀念是否有健全?

健全的攝影觀念是什麼?
比如小葉叔叔提及的:『器材控與實用派、直出派與後製派、傳統派與數位派。』
哲學上三條都是對立的,但也是對等的。
因為他們的意涵都是為了追尋美的真理。
只是在於表現上的不平等,因而有所衝擊。
健全的攝影是對於你喜歡的照片,誠實喜歡。
瞭解你自己的需求,對自己誠實。
挑選自己需要的技術、器材、觀念。
健全的攝影是沒有躁進的,就是慢慢前進,不需要在意他人給予的負面評論。
因為這是每個攝影者都會有的過程。
只要你有記得對方給予負評的原因,有所吸收改進,那就足夠了。
倘若希望走捷徑,並無不可,但可能像我們開車旅遊,也許就錯過了什麼美景。
攝影路上的那一些挫敗滋味,也是一個攝影者該品嚐到的苦澀。
當知道自己的相機,在某個方向上已經卡住了,他沒法幫助你拍出那樣的照片時。
是否真的就只剩下『升級』這條路?我覺得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卡到陰』。
因為,沒有道理你非得那樣走。
是否有別人開創了不一樣的作法,值得你去參考,跳脫你原先執著的想法。
取得一個新的方向。
那這樣是模仿?
模仿不奇怪,奇怪的是最後只會模仿。
而非『讓別人想要模仿你』。

哲學有著一套原理,但套用在每一個事物上,會隨著時光演進而有不一樣的變化。
也因此我並不會特別一定要會拍哪一種作品,有方便自己,且有點樂趣的就去拍攝。
無負擔之餘,就是享受攝影之中的變化,以及看到自己的進步。
現在看看四年前的作品,依然會有種『原來當初模仿的這麼爛呀』的想法...
此刻的作品,有沒有自己的風格?我也不知道,但幸好沒人投訴我模仿他。

如何品味攝影的哲學,而有自己的一套哲理。
這是我們都在找尋的事物。
攝影是真實,但我們的思維卻不真實。
如果兩者能搭配得宜。
是否我們就擁有自己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