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值只是你拍第一張時的參考,並沒有一定要調到EV為0
拍完之後看照片,覺得太亮就把快門調快一點,覺得太暗就把快門調慢一點
M模式的好處是你可以一直重複上述的步驟,直到得到你理想的照片亮度
就像開手排車一樣,你想打幾檔就幾檔,車子完全聽你的
所謂的測光模式,只是相機依照你所給予的指令,換算出一組快門/光圈的組合
它會受到你用哪一種模式,以及你測光的區域所影響
你可以試試A模式下用同一種測光模式,都不調整EV,在同樣的地方拍個10張
除非環境的光源非常穩定且你每一次都對著相同的地方測光
否則這10張一定有其中幾張的快門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環境光源混亂,那所拍的10張快門的差異性會更大
但如果你用M模式去拍,你拍100張都還是一樣的光圈/快門
這就是兩者的差異
M模式一般適合你想要完全掌握曝光度,而且可以慢慢拍的時候
你可以慢慢微調到最理想的曝光度(何謂最理想只有你自己知道,有人喜歡亮一點,有人喜歡暗一點)
但如果一下子室內一下子室外,光線變化很大
那你會調很久
而這種情況A模式就會比較適合,只要固定光圈,快門讓相機去決定,可以加快拍攝速度
但此時所拍出的曝光度只是相機覺得曝光值適中的數值,可能不是你所希望的
希望固定光圈,快門讓測光系統自動調整 ---> A
最近發現有些人以為用 M 才是專家,會用 M 只要對光圈、快門、感光度有基本了解誰都會用。
但 A, S, P 要用的快、用得準,必須要熟悉測光系統與曝光補償才能駕輕就熟。很多一直用 M 的人對相機的測光系統真的是完全不懂。
你覺得測光系統對曝光值的影響會讓你當下照相很困擾,就用 M。
你覺得測光系統所得出的曝光值讓你照相更快更順手就用 A, S, P。
不同的拍照環境會有不同的選擇。不過很多時候 A, S, P + AE Lock 都可以取代 M,而且更彈性活用。
至於那種看了 A, S, P 的值後,再轉去 M 調整到一樣的數值。那他一定不會看相機上的曝光尺,這個動作根本是多此一舉。
roachc wrote:
沒錯啊!開始有相機時...(恕刪)
事實上,m模式和a模式還是不同的
當然,如果條件不改變之時,你不會覺的a和m有什麼不同
但如果條件改變的時後呢?
舉例來說
當用點測光之時
畫面都有a、b、c三區
當都對著b測光得到一個曝光值後
若不滿意效果(如太亮)
用a模式者可以用"-"曝光補償,m模式者可以用加快快門或縮光圈得到一個滿意的值
拍出一張照片叫"甲"
但如果
你轉換構圖了
比如方向偏向了一些
此時如果用"m模式"拍攝,只會看到一張和原來甲構圖不同的照片
但亮度是相同的
但如果用的是a模式的時後
如果此時測光的點跑到a去了
整個測光的基準全變了之後
照出來就是一張和甲亮度完全不同的照片了
也就是說
如果要拍讓固定的東西固定的光源,固定曝光量的物件
就最好用"m模式"
如果拍攝的東西,光源一直變
曝光量也隨時在改變喜好的話
用a和m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試試看
同樣用m模式和a模式拍一個物体(用矩陣測光)
等測光表找到一個曝光值後,記下來
比如是f4,1/125
用一張黑紙遮住畫面左邊1/2
再用a(f4)及m(f4,1/125)再拍一次
你會發現
m模式拍出來的,左邊和剛剛看到的是一樣的亮度
但a模式的左邊就一定會過曝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