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所謂的1/3級

kobenein wrote:
我的表達能力...(恕刪)


要有改變,就要是一個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的數字阿

一次變一級,對底片負片還可接受,正片和數位就會爆掉了,傳統鏡頭如同ZM鏡的光圈值就是以1/3為一格來切換(這對底片來說已經是非常精細的曝光控制)

如果一次變太少,你滾輪或案件要按個十幾下才有感覺,那也會讓人惱怒
fuji x100的手動對焦就是設計成這樣,細切到了一個不知所謂沒意義的地步,就算景深那麼深,想估交拍還得要轉好幾圈才能到位
SniperX wrote:
請教一下,這句指的是快門(秒)還是光圈值?

表示快門的話,意思是貴公司的快門控制可以精準到 1ns (0.000000001秒)!?
表示光圈值的話,則表示貴公司對焦長與光圈開孔的掌控也達到對等的精密度?


小數點以下九位是快門值
不過快門應該沒辦法控到這麼準
但應該還是有6~7位的準確度吧
可能還要問做AE的
I love Vancouver!
kobenein wrote:
小數點以下九位是快門...(恕刪)


你說快門有小數點之後六、七位數的準度

所以我就請教了:
機械快門可以有百萬分一到千萬之一秒的準度?
那它的公差是多少?

就這點,請解惑!
謝謝!

SniperX wrote:
請教一下,這句指的是...(恕刪)

1ns 應該是 是 計頻器 的 解析度.

解析度 1ns, 不代表它 測量1秒 的 誤差 是 1ns..


Agilent 53200 系 計頻器, 已經當相 貴 囉. 如果是用內建的 Standard TCXO, 誤差是 0.2 PPM ( 25度C , 正負5度內, 使用 24 小時內).

雖然 53200 的顯示位數 有 10位, 12位; 但基頻誤差 0.2 PPM, 那 有效位 最大 也只是 7 位. 計數1s, 誤差可能達 200ns.


當然也可以去買 Ultra-High Stability OCXO, 誤差達到 PPB 的水準. 不過一般不會去買這種 天價級 的 基頻模組.

再多位數的計數器都好作, 但 基頻 要準到 7, 8 位數以上, 就不是那麼容易..
嗯 我為了自己[半虧的回應]造成討論而抱歉
我也是很龜毛的人 也超講究邏輯立論 更對很多事物超有興趣 很肯花不太靈光頭腦在大家認定的小事

但我之所以說[差不多]
實在是不忍心有心[攝影]的人,特別是初入門的朋友,走叉路

現在的像機操作手冊 總是一大本 一大堆[引人入勝]的新奇功能, 然後呢??!!
我絕對沒有反對--"有心[玩相機功能]的朋友";玩的輪轉,絕對有助拍出精采的相片

因為我相信攝影的終極核心問題 是拍出你心中想要的照片
這一點, 99%跟您器材無關, 請別急著用一張非具備某些功能(效能等級)拍不到的照片證明我錯,
在我的心目中 拍不下來意味著它在我的生命中就是只適合用別的方式去回憶

如果是我, 反而覺得那些[用不著的新奇功能] 反而可能讓我走岔路
誤以為拍的不好是"沒有發揮相機的某些神奇功能"

在我拍照的經驗中, 也常有"唉!能多曝(少曝)一些多好"
.......但是應該100%是我自己判斷錯誤, 幾乎沒有相機測錯, 同時跟能不能1/3級調較也不會有關係

用01這裡大不敬的說法

(1)我所照過的照片中 我相信即使我拿的是機皇鏡皇 也不會使我照的更好或更差
(2)所有照的比我好的人無論拿什麼相機都會照的比我好
(3)所有照的比我差的人 我相信無論拿什麼相機應該也都不見得會照的比我好
.............................................................................
數位相機對於當年的我 真的只能說是夢中的商品
曾經一本筆記本辛苦記下每一個快門光圈值(忍受同行的人不停的白眼),
更別說因為花費的關係, 捨不得多拍幾張....

與其有空玩各種五花八門的功能 何不努力的拍 努力嘗試每個角度 每個構圖.....
kobenein wrote :
沒那麼嚴重啦
我對攝影的構圖美感之類的方面也不是很在行
我都是用比較科學的角度在看這些東西



打個比喻吧,當過炮兵的朋友或許學過計算密位這東西吧,我們明明知道一個圓形理應是6283.xxxxx個密位,可是美系的教學都會用6400來算,俄系更公整用6000來算。這算是不科學吧?可是實務上都這麼作

跟攝影的+- EV一樣,這些錯很大的數學都是用來幫助解決問題的,而不是為了考咱們算術啊
宅男乙 wrote:
1ns 應該是 是 計頻器 的 解析度.

解析度 1ns, 不代表它 測量1秒 的 誤差 是 1ns..

Agilent 53200 系 計頻器, 已經當相 貴 囉. 如果是用內建的 Standard TCXO, 誤差是 0.2 PPM ( 25度C , 正負5度內, 使用 24 小時內).

雖然 53200 的顯示位數 有 10位, 12位; 但基頻誤差 0.2 PPM, 那 有效位 最大 也只是 7 位. 計數1s, 誤差可能達 200ns.

當然也可以去買 Ultra-High Stability OCXO, 誤差達到 PPB 的水準. 不過一般不會去買這種 天價級 的 基頻模組.

再多位數的計數器都好作, 但 基頻 要準到 7, 8 位數以上, 就不是那麼容易..

你也太專業了吧
看來應該是作double E的


luftbubi wrote:
打個比喻吧,當過炮兵的朋友或許學過計算密位這東西吧,我們明明知道一個圓形理應是6283.xxxxx個密位,可是美系的教學都會用6400來算,俄系更公整用6000來算。這算是不科學吧?可是實務上都這麼作

這方面我不懂
不過應該用6400或6000來近似都是為了好計算吧
總不太可能手邊都有計算機或著測量儀器還用6400或6000來算

在相機FW裡面不可能用1.27來算0.3EV
更不可能用1.33來算
I love Vancouver!

dgg wrote:
我的相機M6
快門只有B、1、2、4、8、15(奇怪,怎不是16)、30、60、125(怎不是120)、250、500、1000
任何數字間沒檔...(恕刪)


在我的認知中,1/15,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其實是以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的概念去近似的,也就是每一個檔位都"大約"差了一級。只是相機實際在拍攝時是用1/32秒去曝光還是1/30秒去曝光我就不知道了,有了解相機運作的人能解惑嗎?
Jeromel wrote:
在我的認知中,1/1...(恕刪)



這張圖是來自日本的萊卡雜誌
我不確定是否所有相機都是如此,不過在這裡是以二的次方來作為基準
其實不用太過強求,實體快門這種機構本來就無法完美控制
除非是用內部clock控制電子快門,才有機會更快更準
leica原廠標準三分之一級,也沒有人CLA回來之後就嫌曝光不正確

先問你會不會覺得+1/3EV兩張照片差超多,希望可以精確控制曝光到1/10EV吧
dgg wrote:
一、如果1.2599跟1.33之間都是以 數位 方數輸入
...(恕刪)
二、如果差那6%的結果,你的「肉眼」還能「準確無誤」地分辨出來
那你的質疑還有些道理
你真的「能準確無誤地」分辨嗎?

光是張飛和岳飛的畫像小弟肉眼就分不出來
記什麼精忠報國的是誰似乎也沒什道理

Jeromel wrote:
在我的認知中,1/1...(恕刪)

1/15, 1/30 只是方便看跟記憶的, 可以隨便標
真正使用的是 1/16, 1/32... 等
因為快門速度和光圈, ISO 都套入曝光計算
都維持 2 的指數關係以保持一致

實際上因相機內部的物理機置會有其他限制和誤差
仍應力求趨近理想的 2 的指數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