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enein wrote:
我的表達能力...(恕刪)
要有改變,就要是一個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的數字阿
一次變一級,對底片負片還可接受,正片和數位就會爆掉了,傳統鏡頭如同ZM鏡的光圈值就是以1/3為一格來切換(這對底片來說已經是非常精細的曝光控制)
如果一次變太少,你滾輪或案件要按個十幾下才有感覺,那也會讓人惱怒
fuji x100的手動對焦就是設計成這樣,細切到了一個不知所謂沒意義的地步,就算景深那麼深,想估交拍還得要轉好幾圈才能到位
SniperX wrote:
請教一下,這句指的是...(恕刪)
宅男乙 wrote:
1ns 應該是 是 計頻器 的 解析度.
解析度 1ns, 不代表它 測量1秒 的 誤差 是 1ns..
Agilent 53200 系 計頻器, 已經當相 貴 囉. 如果是用內建的 Standard TCXO, 誤差是 0.2 PPM ( 25度C , 正負5度內, 使用 24 小時內).
雖然 53200 的顯示位數 有 10位, 12位; 但基頻誤差 0.2 PPM, 那 有效位 最大 也只是 7 位. 計數1s, 誤差可能達 200ns.
當然也可以去買 Ultra-High Stability OCXO, 誤差達到 PPB 的水準. 不過一般不會去買這種 天價級 的 基頻模組.
再多位數的計數器都好作, 但 基頻 要準到 7, 8 位數以上, 就不是那麼容易..
luftbubi wrote:
打個比喻吧,當過炮兵的朋友或許學過計算密位這東西吧,我們明明知道一個圓形理應是6283.xxxxx個密位,可是美系的教學都會用6400來算,俄系更公整用6000來算。這算是不科學吧?可是實務上都這麼作
dgg wrote:
一、如果1.2599跟1.33之間都是以 數位 方數輸入
...(恕刪)
二、如果差那6%的結果,你的「肉眼」還能「準確無誤」地分辨出來
那你的質疑還有些道理
你真的「能準確無誤地」分辨嗎?
Jeromel wrote:
在我的認知中,1/1...(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