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rima wrote:
沒有必要。
景深公式是(焦長,光圈值,對焦距離,CoC)的函數,拍攝同一張底片時前三者都一樣,則此時CoC越大,景深越深。
請證明
DOF的公式在這裡
DOF=2af^2*nLo^2/(f^4-(a*n*Lo)^2)
可是我看不出可以直接推導出你的結論
拍攝同一張底片時前三者都一樣,則此時CoC越大,景深越深。
powerslide wrote:
如果你對0.029mm這個數字不滿意
那就換成c好了(同一張底片同一個點的coc是固定的)
放大至5x7 = 放大4.94倍 CoC1=4.94c
放大至16X20 = 放大14.11倍 CoC2=14.11c
CoC2 = 2.86 Coc1
也就是底片上的同一個點在16X20上看起來會是5x7的2.86倍
所以後者景深當然較淺
原文要說就只是這個簡單的道理而已
不需要太複雜的計算是就可以理解
ebrima wrote:
當然了,如果有人堅持要採用網路上那套以訛傳訛的"CoC由片幅定義"的說法,則"景深"永遠都相同。
powerslide wrote:
答案還是一樣啊...恕刪
powerslide wrote:
請證明
DOF的公式在這裡
DOF=2af^2*nLo^2/(f^4-(a*n*Lo)^2)
可是我看不出可以直接推導出你的結論
ebrima wrote:
既然兩個都小於人眼能分辨的0.2mm,誰比較模糊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ebrima wrote:
搞不懂你爭這個幹嘛。
懶得微分了,直接設參數套公式:FF,焦長50mm,光圈值4,對焦距離2公尺
5x7:c約0.04mm。dof約52cm
8x10:c約 0.029mm。dof約37cm
16x20:c約 0.014mm。dof約18cm
OK嗎?
ebrima wrote:
那您要不要也證明一下,根據您的CoC觀念,在這些條件下,你打算怎麼求出景深?
冼鏡光 wrote:
這位朋友,這句話的確是言重了。CoC用片幅來定義是個既成事實(包含ASA定義),雖不中亦不遠...恕刪
ebrima wrote:
你這傢伙,我去年在另一串文酸這說法酸了好幾天也不見有回應,現在才害我下班後打一堆字XD
不開玩笑,我舉個例子說明為何我認為你口中的定義只是個工業標準,你願意的話就參考參考,不願意的話就當是網路嘴砲,看過就算無妨。
先拿F=ma當例子:受力相同時,質量會影響加速度(a=F/m)而物體的質量m=密度*體積。
有家工廠專門用某種合金製造子彈,他們實驗室測子彈速度時,因為子彈材料不變(密度相同),施力也不變,所以直接用子彈的體積來取代質量,在指導手冊裏寫:"加速度=某常數/體積"
有員工研讀手冊後如獲至寶,認定物體的加速度是由體積來"定義"的。即使跳槽到別家公司,他還是動不動就為這個"科學定義"跟別人吵起來。
事實上,相同體積,加速度可以不同;不同體積,加速度也可以一樣...因為質量才是真正的變因。在工廠裡用口徑換算子彈射速是很方便,但這不代表"加速度是由體積來定義的"。
回過頭來看景深跟CoC:
人眼看最終成像時的CoC直徑,姑且稱作大C;推導景深公式用的變數則不是大C,是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的一個長度值小c。但小c經過沖洗、投影或數位取樣,放大得到的結果就是大C。
既然大C可以靠實驗定出一個長度值來(viewing_distance/125),那我們只要計算底片成像跟輸出後最終成像間的縮放率,就可以把大C的值換算成小c,藉此求得景深。
所以,真正影響景深和CoC的要素其實是縮放率,片幅/某常數不過是固定相片尺寸才適用的簡化版...若因此誤認CoC靠片幅來"定義",反過來以為只有相片大小一樣時才能比較景深,這樣的觀念是有問題的...正如同物理學上一直都是F=ma,沒理由為了"同密度"這種工業標準,就倒果為因地堅持加速度是由體積來決定。
ebrima wrote:
變數只有一個,哪用得著偏微啊?XD
ebrima wrote:
搞不懂你爭這個幹嘛。
懶得微分了,直接設參數套公式:FF,焦長50mm,光圈值4,對焦距離2公尺
5x7:c約0.04mm。dof約52cm
8x10:c約 0.029mm。dof約37cm
16x20:c約 0.014mm。dof約18cm
OK嗎?
那您要不要也證明一下,根據您的CoC觀念,在這些條件下,你打算怎麼求出景深?
ebrima wrote:
你要講CoC跟景深,就先弄清楚景深公式裏的CoC是指什麼。既然你的CoC觀念無法幫助你計算景深,那你幹嘛先忙著發怒而不試著釐清自己的基本觀念?如果能回答"同底片洗成不同大小"這種是非題你就滿足了,那你可以繼續自我感覺良好下去,我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