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如何拍好照片==第十章==光圈、景深與超焦距

ebrima wrote:
沒有必要。
景深公式是(焦長,光圈值,對焦距離,CoC)的函數,拍攝同一張底片時前三者都一樣,則此時CoC越大,景深越深。


請證明

DOF的公式在這裡

DOF=2af^2*nLo^2/(f^4-(a*n*Lo)^2)

可是我看不出可以直接推導出你的結論


拍攝同一張底片時前三者都一樣,則此時CoC越大,景深越深。






powerslide wrote:
如果你對0.029mm這個數字不滿意
那就換成c好了(同一張底片同一個點的coc是固定的)
放大至5x7 = 放大4.94倍 CoC1=4.94c
放大至16X20 = 放大14.11倍 CoC2=14.11c
CoC2 = 2.86 Coc1
也就是底片上的同一個點在16X20上看起來會是5x7的2.86倍
所以後者景深當然較淺
原文要說就只是這個簡單的道理而已
不需要太複雜的計算是就可以理解

我對0.029mm這個數字沒有不滿意 XD
你的blurdisk法很好,但是運用blurdisk計算景深時,要考慮主體和背景距離,主體和底片成像間放大率,以及底片到相片間的放大率。你只用了後面那個放大率,雖然還是可以比較出同一個點的模糊程度,但是,若你採的數字放大5倍跟14倍後仍小於0.2mm時,關於兩者景深大小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ebrima wrote:
我對0.029mm這個數字沒有不滿意 XD
你的blurdisk法很好,但是運用blurdisk計算景深時,要考慮主體和背景距離,主體和底片成像間放大率,以及底片到相片間的放大率。你只用了後面那個放大率,雖然還是可以比較出同一個點的模糊程度,但是,若你採的數字放大5倍跟14倍後仍小於0.2mm時,關於兩者景深大小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答案還是一樣啊

因為對於同一張底片放相而言

16X20的點要比5x7大1.86倍

而對放大後的照片而言

景深就只是觀測距離與c的函數

觀測距離不變

c大者自然較模糊,景深自然較淺啊

ebrima wrote:
當然了,如果有人堅持要採用網路上那套以訛傳訛的"CoC由片幅定義"的說法,則"景深"永遠都相同。

這位朋友,這句話的確是言重了。CoC用片幅來定義是個既成事實(包含ASA定義),雖不中亦不遠,而且這也是最低限度的定義。二次大戰後,因為鏡頭解像力提高,各家都有自己使用、在不同片幅下的計算式或數值。推導這個"CoC = (片幅對角線)/(常數)"的方法很多,但因為其中最重要的人眼解像力、人眼最佳視角、人眼最佳觀賞距離、現場照明等本身就是實驗觀察數據,所以得來的「常數」並非一致,但最後化簡的型式(為了好用)就是"CoC = (片幅對角線)/(常數)"這個最低限度的型式。其實景深公式又何嘗不是個近似值?只要CoC和DOF滿足一般攝影簡單計算的需求,它就是個可用的公式。

網上的CoC和DOF的討論大致上就是Wiki、幾個常見的計算網頁,然後一麟半爪傳播出去,大多數發言者程度差不多就是如此,而很少深究perception、perspective(透視)、光學和鏡頭各參數的影響。或許這就是您有感而發的原因。其實,從1950年代未到1970年代初,有關DOF和CoC的學術和實務論文是很多的,寫一篇面面俱到介紹文章恐怕要十幾二十頁,若您不滿意網路上的說法,不妨到圖書館找老書或老期刊研究研究,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powerslide wrote:
答案還是一樣啊...恕刪

既然兩個都小於人眼能分辨的0.2mm,誰比較模糊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powerslide wrote:
請證明
DOF的公式在這裡
DOF=2af^2*nLo^2/(f^4-(a*n*Lo)^2)
可是我看不出可以直接推導出你的結論

搞不懂你爭這個幹嘛。
懶得微分了,直接設參數套公式:FF,焦長50mm,光圈值4,對焦距離2公尺
5x7:c約0.04mm。dof約52cm
8x10:c約 0.029mm。dof約37cm
16x20:c約 0.014mm。dof約18cm
OK嗎?
那您要不要也證明一下,根據您的CoC觀念,在這些條件下,你打算怎麼求出景深?
ebrima wrote:
既然兩個都小於人眼能分辨的0.2mm,誰比較模糊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二者小於?

誰告訴你二者都一定小於啦?

我說是底片上的每一個點

不同放大率下模糊圓的比較


你在扯什麼?

ebrima wrote:
搞不懂你爭這個幹嘛。
懶得微分了,直接設參數套公式:FF,焦長50mm,光圈值4,對焦距離2公尺
5x7:c約0.04mm。dof約52cm
8x10:c約 0.029mm。dof約37cm
16x20:c約 0.014mm。dof約18cm
OK嗎?


當然不OK

請用歸納證明法證明你的說法在任何條件都成立

或者你要用偏微分

或極限值證明都可以

別把特例就當作證明

ebrima wrote:
那您要不要也證明一下,根據您的CoC觀念,在這些條件下,你打算怎麼求出景深?


題目只問二者景深一樣還是不一樣

我已經用放大率證明了

幹麻要求景深?

是你的算法才需要求景深

OK?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冼鏡光 wrote:
這位朋友,這句話的確是言重了。CoC用片幅來定義是個既成事實(包含ASA定義),雖不中亦不遠...恕刪

你這傢伙,我去年在另一串文酸這說法酸了好幾天也不見有回應,現在才害我下班後打一堆字XD
不開玩笑,我舉個例子說明為何我認為你口中的定義只是個工業標準,你願意的話就參考參考,不願意的話就當是網路嘴砲,看過就算無妨。
先拿F=ma當例子:受力相同時,質量會影響加速度(a=F/m)而物體的質量m=密度*體積。
有家工廠專門用某種合金製造子彈,他們實驗室測子彈速度時,因為子彈材料不變(密度相同),施力也不變,所以直接用子彈的體積來取代質量,在指導手冊裏寫:"加速度=某常數/體積"
有員工研讀手冊後如獲至寶,認定物體的加速度是由體積來"定義"的。即使跳槽到別家公司,他還是動不動就為這個"科學定義"跟別人吵起來。
事實上,相同體積,加速度可以不同;不同體積,加速度也可以一樣...因為質量才是真正的變因。在工廠裡用口徑換算子彈射速是很方便,但這不代表"加速度是由體積來定義的"。

回過頭來看景深跟CoC:
人眼看最終成像時的CoC直徑,姑且稱作大C;推導景深公式用的變數則不是大C,是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的一個長度值小c。但小c經過沖洗、投影或數位取樣,放大得到的結果就是大C。
既然大C可以靠實驗定出一個長度值來(viewing_distance/125),那我們只要計算底片成像跟輸出後最終成像間的縮放率,就可以把大C的值換算成小c,藉此求得景深。
所以,真正影響景深和CoC的要素其實是縮放率,片幅/某常數不過是固定相片尺寸才適用的簡化版...若因此誤認CoC靠片幅來"定義",反過來以為只有相片大小一樣時才能比較景深,這樣的觀念是有問題的...正如同物理學上一直都是F=ma,沒理由為了"同密度"這種工業標準,就倒果為因地堅持加速度是由體積來決定。
powerslide wrote:
當然不OK
請用歸納證明法證明你的說法在任何條件都成立
或者你要用偏微分
或極限值證明都可以
別把特例就當作證明
題目只問二者景深一樣還是不一樣
我已經用放大率證明了
幹麻要求景深?
是你的算法才需要求景深
OK?

變數只有一個,哪用得著偏微啊?XD
你要講CoC跟景深,就先弄清楚景深公式裏的CoC是指什麼。既然你的CoC觀念無法幫助你計算景深,那你幹嘛先忙著發怒而不試著釐清自己的基本觀念?如果能回答"同底片洗成不同大小"這種是非題你就滿足了,那你可以繼續自我感覺良好下去,我不反對。
ebrima wrote:
你這傢伙,我去年在另一串文酸這說法酸了好幾天也不見有回應,現在才害我下班後打一堆字XD
不開玩笑,我舉個例子說明為何我認為你口中的定義只是個工業標準,你願意的話就參考參考,不願意的話就當是網路嘴砲,看過就算無妨。
先拿F=ma當例子:受力相同時,質量會影響加速度(a=F/m)而物體的質量m=密度*體積。
有家工廠專門用某種合金製造子彈,他們實驗室測子彈速度時,因為子彈材料不變(密度相同),施力也不變,所以直接用子彈的體積來取代質量,在指導手冊裏寫:"加速度=某常數/體積"
有員工研讀手冊後如獲至寶,認定物體的加速度是由體積來"定義"的。即使跳槽到別家公司,他還是動不動就為這個"科學定義"跟別人吵起來。
事實上,相同體積,加速度可以不同;不同體積,加速度也可以一樣...因為質量才是真正的變因。在工廠裡用口徑換算子彈射速是很方便,但這不代表"加速度是由體積來定義的"。


我說您就別魯班門前弄斧了

還質量是真正的變因

如果不懂牛頓第二定律是怎麼來了

我來教教您好了

首先勒

我們定義

F=dP/dt

P為動量=m*v 而力就是動量對時間的變量

所以原式就可變成

F=d(mv/dt)=mdv/dt=ma

左右同除m就得到

F/m=a

看清楚了沒

就代表說明了物體的單位質量所受的力與加速度成正比

別再扯什麼質量m=密度*體積的歪論來笑掉人大牙了

怕別人不知道質量的物理定義是什麼嗎?

你這三腳貓功夫騙騙沒學物理的人還可以

但對於已經過大一普物荼毒的物理系學生可是一點用都沒有啊

奉勸您還是不要野人獻曝好了

回過頭來看景深跟CoC:
人眼看最終成像時的CoC直徑,姑且稱作大C;推導景深公式用的變數則不是大C,是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的一個長度值小c。但小c經過沖洗、投影或數位取樣,放大得到的結果就是大C。
既然大C可以靠實驗定出一個長度值來(viewing_distance/125),那我們只要計算底片成像跟輸出後最終成像間的縮放率,就可以把大C的值換算成小c,藉此求得景深。
所以,真正影響景深和CoC的要素其實是縮放率,片幅/某常數不過是固定相片尺寸才適用的簡化版...若因此誤認CoC靠片幅來"定義",反過來以為只有相片大小一樣時才能比較景深,這樣的觀念是有問題的...正如同物理學上一直都是F=ma,沒理由為了"同密度"這種工業標準,就倒果為因地堅持加速度是由體積來決定。


這真是有趣了

原來我前面一直講光透過鏡頭在底片上成像的小點直徑c與放大率的關係



你根本沒看懂

還一直往片幅裡鑽

到底是誰對片幅念念不忘啊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ebrima wrote:

變數只有一個,哪用得著偏微啊?XD


變數只有一個?

那您這邊套的焦長/光圈/物距是什麼意思啊?

你難道不知道偏微分的定義就是固定其他變相而對其中一個變相的微分嗎?

看來您大一的微積分好像沒學好喔

ebrima wrote:
搞不懂你爭這個幹嘛。
懶得微分了,直接設參數套公式:FF,焦長50mm,光圈值4,對焦距離2公尺
5x7:c約0.04mm。dof約52cm
8x10:c約 0.029mm。dof約37cm
16x20:c約 0.014mm。dof約18cm
OK嗎?
那您要不要也證明一下,根據您的CoC觀念,在這些條件下,你打算怎麼求出景深?



ebrima wrote:
你要講CoC跟景深,就先弄清楚景深公式裏的CoC是指什麼。既然你的CoC觀念無法幫助你計算景深,那你幹嘛先忙著發怒而不試著釐清自己的基本觀念?如果能回答"同底片洗成不同大小"這種是非題你就滿足了,那你可以繼續自我感覺良好下去,我不反對。


滿足?

計算景深有啥好滿足的啊?

鏡頭上不都有景深尺可以參考了

還要計算什麼?

就算你景深算得再厲害

也不擔保你就拍得出好照片來

既然你那麼愛算

就留給你慢慢去算好了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