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A模上閃燈,複雜度會比機身M模上閃燈還高
以婚禮的拍攝狀況下
機身用A模式上閃
1.點測光:對到白紗上,相機誤認曝光過多,增快快門~此時若沒做曝光補償,照片會是曝光不足
此時若是上閃還設TTL且沒做閃燈EV調整及機身EV補償;快門決定背景曝光量,光圈決定主體曝光量,出來的照片就是主體及後方環境均曝光不足
2.點測光:對到黑西裝上,相機誤認曝光過少,減慢快門~此時若沒做曝光補償,照片會是曝光過多
此時若是上閃設TTL且沒做閃燈EV調整或及機身EV補償;快門決定背景曝光量,光圈決定主體曝光量,出來的照片就是主體過曝,後方環境也過曝
A模式下控EV,再加上有寫倫眼,能直接看到閃燈曝光量的神人級M模控燈,可解決以上問題
3.平均測光:用A模式下去,就可知道相機測光有多笨
拍婚禮用M模式會比A或S還容易拍,很直覺
上閃燈時,可迅速且同時調控主體與背景環境的曝光量
但閃燈若還是使用TTL之類的測光,測光點去對在黑西裝上~主體就過曝
對在白紗~主體就曝光不足
因此機身M模下,還是需控閃燈EV
或是閃燈也上M模式
風輕揚 wrote:
遇到用M 模式的朋友...(恕刪)
坦白講~相機居多~
不過~幾年了~我身上還是習慣帶著獨立的測光表
(忘了啥牌的~幾年前特地從日本帶回來的手心大德製品~之前486大有辦團購但我沒跟到)
但大部分確實是用機身內建沒錯
但這邊要注意的是~
若使用M卻還是一直把曝光表尺歸零
那其實跟有沒有用M、並沒多大相關,也沒多大用處(等同於用AV mode ~那用M就是只讓自己手忙腳亂而已)
當然~有人會覺得M用自我經驗/習慣去設定~是跟用AV去增減EV的道理是一樣的~我不否認,這看個人習慣
但值得一提的是
對室內微光、需外加閃燈的場合來說~M真的易懂許多
變因較少~不會因為突來的燈光混淆相機測光
靜物或環境變異不大的場合,兩者拍出來可能沒多大差異~
但對不斷移動的物體、主體背景又有五光十色的燈光干擾~用M還是用AV~答案就很明顯了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