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man wrote:
不同片幅同使用同樣視角鏡頭,同光圈下大片幅的景深短、模糊程度大,
但若固定同樣視角,小片幅的光圈以同等焦距比例放大的話,兩者模糊程度會一樣,
例如在同樣的地點距離拍同樣的主體:
FF 80mm f/4.0
APS 50mm f/2.5 (80/1.6=50, 4/1.6=2.5)
4/3 40mm f/2.0 (80/2=40, 4/2=2)
這三張片幅不一樣,但洗成 4x6" 的照片會一模一樣,連景深及模糊程度都一樣,
因為這三者的拍照模糊曲線是貼在一起的,可以說是同一條曲線了。
不過,模糊程度畢竟是客觀的,並不能表達鏡頭散景的特色,
例如同樣某個光點的模糊程度是5的話,散開來的光暈直徑大小差不多一樣,
但A鏡頭可能是多邊形,B鏡頭可能是圓形,C鏡頭可能是橢圓形...
先這樣!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2002年在LFC的一篇文章:
http://www.leicafanclub.org/institute/leica-dof.htm
其中一段文字寫道:
穿越影像平面的光束的形狀,很像是沙漏時鐘,它的正式名稱為「焦散面」(caustic surface)。這個焦散面的外型變化,與像差校正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設計人員的諸多考量,也會影響到焦散面的形狀。在一張照片上,其實有兩種不同意義的焦平面。其中一種我們稱為「光束焦平面」(paraxial focal plane),理論上它是影像成像的最佳位置,有最大量的光束集中在這一平面上,光束形成了一個很小的高密度核,但是外圍有著大面積、低反差的光暈。因此光點雖然小,但對比卻很低。
另外一種情況,是光束本身形成了一個直徑最小的光暈圓,稱為「最小模糊圓」(Circle of Least Confusion)。光束形成的「核」直徑會較大,但是外圍的低反差光暈卻比較小,整體有較高的反差。
對於一支特定焦距的鏡頭而言,設計人員會選擇一個最佳解決方案,一般而言,焦平面會落在上述這兩種極端之間。(這段文字已獲同意轉載)
鏡頭設計人員決定將鏡頭的聚焦面設定在「最高解析度焦平面」以及「最佳對比焦平面」,或者在這兩者之間,設計人員可以靠自己的主觀以及美學觀點來決定鏡頭的焦平面要落在區間中那一個面上,才會有他認為好的光學表現。這個決定也會影響到焦散面落在焦平面上的成像品質。
這些落在焦平面上的影像的特性,只用景深公式也是看不出來的。坦白說個人不很認同將所謂的「景深外模糊程度(散景)」量化這個概念。
散景,除了是一種光學特性外,幾乎只是個人的美感經驗的象徵。我倒是建議我們應該多關心一點美感經驗的分享。
                    



























































































